一块石碑 记下关天培办学足迹

08.12.2015  12:48

■“创立虎门义学记”石碑

东莞虎门因林则徐销烟而铭记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在举世闻名的林则徐销烟池旧址旁,现虎门林则徐纪念馆的节马亭内,静静地竖立着一座巨石碑。

别看此碑相貌平平,它可是大有来头。此碑为时任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1838年亲笔手书而刻的“创立虎门义学记”碑。

石碑记录了关天培来广东担任水师提督后,在苦心经营广东防务工作的同时,如何重视水兵子弟文化教育的发展,在虎门创办义学的原因、创办情况和取得的效果。

现在就结合碑文内容,我们先从广东水师为什么设在虎门和关天培的个人履历说起。

水师不识字,难造文武兼修之师

虎门扼珠江口之咽喉,自古到今都是我国重要的军事要地。早在明洪武年间,就在虎门虎头山垒营设防,称为“讯地”。明万历十六年(1588)移营至威远岛上的武山,名为“虎头门山前寨城”。清初,迁至九门寨,名为“虎头门山后寨城”。嘉庆十五年(1810),广东水师移驻虎门,并将其提督衙署设在虎门寨内,成为广东海防最高指挥部。

为了加强广东沿海防御,道光皇帝在1834年提拔关天培赴任广东水师提督,节制五镇,亲领中、左、右、前、后五营,统辖香山、顺德、大鹏、赤溪四协,兼辖水师营、四会营、新会营,总兵力达2万人左右,拥有战船约有400余艘。其任广东水师提督六年,协助林则徐完成了举世瞩目的虎门销烟,其间筹增大炮,建造新的炮台,并率领将士训练操练,苦心经营广东防务。

关天培就任广东水师提督后,发现军中子弟终日嬉戏闲游,缺乏教育,他认为虽然抵御外辱需要武勇,但同样需要文才赞治。军中优秀人才很多,但是大多不识字导致不读书,而导致孤陋寡闻。同时,由于虎门离东莞县城较远,地处海边,无村馆乡塾,军中子弟也不能外出学习,于是,关天培便着手在提督衙署附近设立义学学堂。

带头捐饷银,发动乡绅集资办义学

关天培率先带头捐献自己饷银,更鼓励其他将领出资捐助,同时发动虎门的大户及乡绅捐银资助,终于筹到所需资金。将义学学堂选址在现在位于虎门镇口一带的关帝庙,将其东西两楹及后殿闲屋和中军衙门官厅余屋做修正,并发布“设立义学晓谕众兵子弟肄业告示”,号召兵丁子弟入学。在告示中,关天培以古代的名将如何从认字读书中认识到忠君孝亲,如何建功立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发动虎门寨城内外的兵丁及其小孩前来就学从师。

1835年春,义学学堂正式聘请教师上课。这间学堂,分为五塾。1838年春,又建起万寿宫,将原来义学五塾中的三塾移至此宫外屋。学堂开办后,关天培虽然军务繁忙,但总会抽出时间到学堂督促,对军中子弟寄予厚望。碑文中写道,使人“即闻诵读之朗朗,入其室,且见举动之彬彬”,可见,义学初见成效。

1838年(道光十八年)关天培自撰写虎门义学碑记,详述义学创立始末,请人刻于石碑之上以纪念此事。

激励后辈,办学风气得以延续发扬

关天培在虎门期间,将义学办得有声有色,从1835年开办历经六载,直到1841年2月,英军攻陷虎门,关天培力战殉国,虎门义学渐渐荒废。关天培创立的虎门义学,可以说是东莞市、乃至广东省第一所水师子弟学校。

关天培办义学的成效,激励着后辈学习和继承。在1851年(清咸丰元年),时任广东水师提督洪名香、水师提辕中军参将何芳倡建凤鸣书院,该书院在清末废科举后,改为虎门高等小学堂,旧址即为今太平小学。

“创立虎门义学记”石碑作为关天培重视文化教育的历史见证,1994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一级革命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简介

“创立虎门义学记”石碑

1994年,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现立于鸦片战争博物馆馆区节马亭内,原立于广东水师提督署(关忠节祠),1972年,迁移鸦片战争博物馆馆区 收藏 保管。

由碑额、碑身、碑座组成,碑座长167厘米,宽53厘米,高47厘米;碑身高277厘米,宽103厘米,厚18厘米。碑为花岗岩材质,碑身四周饰以花纹,碑额篆书阴刻“创立虎门义学记”七字。碑文分为二十行楷书阴刻。碑文起首讲述治理国家,必须文武兼备并重,然后讲述虎门地理位置的重要,因此设立水师,建造炮台的情况,以及关天培到广东督军后,如何苦心经营广东防务。而关天培在担任水师提督后,发现军中人才有军事才能却大多不识字,需要加强军中子弟的文化教育,于是便关天培带头捐献饷银筹办义学,得到其他将领及虎门几家大户捐银资助,在1835年春,义学学堂正式上课。关天培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亲自撰写虎门义学碑记,详述义学创立始末,请人刻于石碑之上以纪念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