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排开18座祠堂将“复活”

05.09.2017  09:04

塱头村一字排开的18座祠堂。广报记者高鹤涛摄

大洋网讯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昨日,朗朗读书声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广州市炭步镇塱头古村里回荡,500多名身穿汉服的炭步镇小学一年级新生参加古老的开学仪式,文化让这条“进士村”“重生”。一字排开的18座祠堂是古村精髓所在,这些曾经破落的古村祠堂将被原样修复。

塱头村曾是“进士村

塱头村是广州两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始建于南宋末年至元明之间,距今超过600年历史,现今仍较为完好地保留了明代、清代等历史时期的建筑群体和村落环境,是粤中传统村落“耕读传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塱头村也是远近闻名的“进士村”,人称“三步一书室、五步一祠堂”,曾有12人考取进士、10人考取举人,更有“七子五登科,父子两乡贤”的美誉。

塱头村的建筑坐北朝南,布局比较规整,村面建筑保存较好,排列整齐,规模宏大,建筑占地6万多平方米。现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砖建筑有近200座,其中祠堂、书室、书院共有近30座,炮楼、门楼共3座,其余多为民宅。今民宅大多仍有人居住。村面建筑以宗祠及书室为主,大多数建于清代,部分建于明代,一般为三间三进或三间两进,人字或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或龙船脊,石雕、砖雕、木雕及灰塑工艺较好。

对坍塌古建筑原貌重建

日前,广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塱头村保护规划》,其中明确将重点保护这18座建于明清时期的古祠堂群,并对古村范围内的468座建筑进行了现状保存情况的详细记录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建议对21处坍塌古建筑原貌进行重建。

塱头村现存庞大的古建筑群,由村前一字排开的18座祠堂、书室建筑统领,形成极具广府地域特色的梳式格局,也是塱头村区别于其他广府传统村落的特征之一。这18座祠堂、书室建筑无疑是塱头村古建筑群中最为重要的建筑。本次规划以“原风貌、原材料、原工艺”为原则,分析各祠堂、书室现存问题并提出建筑修缮的具体措施。

(广报记者曾卫康 通讯员陆永超、黄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