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墟街旧民居整治改造首个典型案例:“一屋”修旧如旧

04.05.2017  10:56

在“一屋”,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独属于老街的沧桑。

屋里有一张吊起来的“船床”。

  去年九月份,记者第一次踏上33级青石板梯,走进江门城市原点。一路走马观花地转下来,富有历史韵味的街道名称、中西方元素相互融合的建筑风格、悠然闲适的老街生活……这就是记者对江门老城的初印象。今年四月中旬,当记者再次来到这里,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余庆里街区卖鸡地一号:“一屋”。在这幢由墟顶街旧屋改造而成的三层小楼里,你不仅处处可以看见五邑人家所熟悉的桌椅板凳、以葵扇为元素的吊扇、各种充满五邑风情的老照片,更有别具风格的挂画,倚墙而立的木雕屏风,悠扬转动的黑胶唱片机、五颜六色的满洲窗……

  近两年来,蓬江区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不断对墟顶街区进行整治改造。余庆里街区卖鸡地一号经过屋主张焕文进行了两年多的改造之后,成为了33墟街旧民居整治改造的首个典型案例。

  与此同时,越来越有韵味的“一屋”,吸引着一波又一波的慕名者前来探访。“还有一些外国朋友过来看,可惜我不懂英文。”张焕文说道。

  “我第一次来到这里,摸着屋里的这些东西,就像与旧的东西在对话,感觉可以在这里坐很久很久都不想走,太美了!”在“一屋”里,五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舞蹈系主任张友元不住地赞叹。

   带你感受老街沧桑

  记者一行人来到“一屋”的时候,正是下午4时许。站在屋子外面,很远就可以望见二楼、三楼的天台边缘上装饰的洛可可风格铸铁栏杆。走到正门口,黑底鎏金的木质匾额上,书写着俊逸的“一屋”二字。可以说,还未进其室,便明显能感觉出这幢房子与周边民居的不同。

  在一楼客厅,推开门的一刹那,入眼可见复古风的花式地砖、葵扇造型的吊扇、素淡清隽的竹编窗帘、以及五邑人家所熟悉的桌椅板凳等。据张焕文介绍,摆放在客厅里的一张木质黑漆长桌,是他用从以前房子拆下来的门板制作而成。

  “我感觉自己不是处在一个繁华的都市里,仿佛回到了100年前的那个年代。”张友元表示,屋里的装修风格让她有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

  上到二楼,怀旧的音乐从转动的黑胶唱片中缓缓传出,回荡在小屋的每个角落。悬挂的宫廷吊灯笼罩出一室淡黄色的光晕,墙上的挂画、倚墙而立的木雕屏风、窗边幽兰……所有的物件都写满了情怀。二楼客厅右拐是一个开放式天台,张焕文在这里特地摆放了长椅和石桌,四周青松兰桂环绕,三五好友,一壶茶,一席话,你便可以享受一个惬意的午后。

  天台一侧,还有一间小屋,张焕文在小屋里巧妙地布置了一张吊起来的“船床”。“这个地方以前是用来做厨房的,我就想换一个功能,但是这么丁点地方怎么办呢?后来觉得这里是江门城市原点,现在还有三桁瓦古迹,于是就用从乡下收过来的旧船截取了一段,做成了这张‘船床’,算是有了一点感觉。”张焕文介绍说。

  踩在二楼通往三楼的转角楼梯上,红漆半褪的木质地板彰显着岁月的痕迹。上到三楼,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半开放式的图书角,长桌几案,笔墨纸砚,让人忍不住想要坐下来,只想静静地读一本书、挥一次毫,来一场心灵的放逐。图书角对面的墙上,一张横铺的匈牙利野猪皮占据了大半个墙面,为房间增添了一丝粗犷之美。

  夜幕降临,窗外的雨丝随风飞到记者的脸上。从三楼的窗台望过去,大半个墟顶街的风貌尽入眼底,一种独属于老街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修旧如旧” 感觉很重要

  “大家来到这都是一家人!”“一屋”的主人张焕文向记者介绍,两年前,他在机缘巧合之下,买下了卖鸡地一号房,并进行了旧屋改造,这才有了今天的“一屋”。

  记者了解到,“一屋”保留了原建筑的砖木结构,除了对主体进行加固,只在格局上进行了调整。此外,房子里还配备了现代人生活所需的基础设施。如今,每一层楼都有一个风格雅致的洗手间。

  张焕文表示,由于他个人非常喜欢古旧的东西,所以当初买下这幢房子,只是为了能有一个“和朋友聚一聚、聊聊天、怀一下旧”的场所。所以,政府提出对老房子采取修旧如旧的修缮原则,可以说与张焕文的想法不谋而合。

  “希望未来的江门城市原点,可以打造出一个充满历史与文化的街区。”张焕文说。

  那么,怎样把“一屋”营造出复古的气氛?张焕文反复向记者强调两个字:感觉。

  “很多东西我都只能跟着感觉来,比方说老家私,有一丝历史的痕迹,但只能说古旧,谈不上古董,都是五邑人家以前实实在在的普通生活用品,我想把这些东西集中起来,增加一些回忆。”张焕文说。

  至于房间里随处可见的挂画及装饰品,则是他多年来行走各地淘来的宝贝。

  “我喜欢到处旅游,以前跑的地方挺多的,像成都的宽窄巷、重庆磁器口古镇、丽江古镇、佛山岭南天地等,凡是有历史的地方我都很喜欢,一有时间就会出去走走。”他表示:“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喜欢的东西都买下来了,当时也没有想到放到什么地方,后来感觉放在这里感觉也挺好的,凑凑拼拼,就有了现在的模样。

  “每一件摆设的单品,有机融合之后,就有了时代的印迹。”张焕文告诉记者,希望通过“一屋”,表现出以前老百姓的生活。

  他说:“在墟顶街待久了,慢慢地静下心来接触身边的人,可以感受到他们身上的淳朴与善良、邻里之间的关怀等,感觉这里挺好的。

   活化33墟街需

  “以点带面、重点突破

  2015年7月,蓬江区正式启动33墟街发展建设工作,旨在保护与开发历史文化街区,打造在珠西具有广泛认知度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街区典范。

  “我认为这个提案非常好,可以让现在的江门人了解原来江门发展的过程,也让更多的人了解江门。”白沙街道街区办主任石孟军在参观完“一屋”之后表示:“‘一屋’坚持修旧如旧原则,把旧的建筑进行了改造,活化了用途,不断地对风格进行改造完善,很好地反映了以前墟顶人民的生活状态,比较有特色。”

  他认为,“一屋”是33墟街启动以来旧民居整治改造的首个典型案例,为33墟街接下来的改造和发展,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据了解,墟顶整治工程共有三期工程,目前,首期工程已经全部完成,包括对4个小广场、花池、景墙和历史介绍牌、文物石碑保护、特色路名牌、街巷路面和管线下地(局部)改造;正在进行的二期工程,主要是对街巷路面、牌坊、路灯、管线下地全面改造;三期工程就是对建筑物整治利用。

  对于如何活化33墟街,他认为:“需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先把容易建的、有基础的先建起来,有难点的可以逐个突破。当我们把这些有代表性的人文历史遗产串联起来之后,就达到了目的。

  此外,他还表示,在墟街改造的过程中,如何讲好故事,按照故事去建非常重要。“仅靠翻历史文化书籍毕竟是有限的,因此还需要对此比较了解的老一辈人参与进来,协助我们对当时的文化状况、生活状况、名人名事等进行复原。”他说。

编辑: 潘伟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