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把“实”字擦得更亮一些

16.06.2015  19:56

  作者:一平

1959年,那是一个头脑发热的年代,各项指标层层加码,突突地向上冒。当年拟定的钢产量指标是2700万吨。当时有一位中央领导严肃地指出这不切实际。后来调低至1650万吨,这位领导还是觉得实现不了,强烈建议降至1300万吨。这似乎有点“不合时宜”,但他坚持己见不动摇。事实证明他是对的。毛泽东不禁向他伸出了大拇指:“真理在这一个人手里。”

这位中央领导就是陈云。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学习他实事求是的精神,因为“对实事求是,陈云同志践行了一生”。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讲究实事求是。回望党走过的路,不管是在成绩面前总结经验一二三,坚持实事求是处于核心位置。在失误面前总结教训ABC,暂时放弃或者片面理解实事求是应该是关键一环。对于当下正在推进、铺开的宏伟事业而言,实事求是精神太宝贵了、太重要了,有必要不断地、全面地、深入地倡导和践行。

在讲话中,习总书记引用了陈云的这句名言:“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百分比的分配只是一个形象说法,着重强调的是到一线探真经、摸实情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地域、城乡存在既定差异,在基本国情的总体构架下,各个地方、每个区域,大区域下的小区域,都有自身的特殊情况,都有难以简单划入到“这一类”的“这一个”存在。再说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新阶段,经济进入“转型期”,社会进入“矛盾凸显期”,改革进入“攻坚期”,增长进入“换档期”。总之,面对的现实庞杂、繁复。如果仅仅凭一个初步印象,跟着感觉走地作决策,草率地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找灵感,再轻车熟路,大笔一挥,搞“一刀切”,恐怕逃脱不了“盲人摸象”的“魔咒”,难以掌握事实的全貌、穷究事物的本质。这样出台的政策表面看来再漂亮、再动人,内在却是气弱、气短,一旦遇见实践,不是失效,就是失灵,最终的命运就是失败。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十五个字,与陈云紧紧联系在一起。他爱好曲艺艺术,曾经赠给曲艺界七字箴言:“出人、出书、走正路。”每一条都是实打实的,看得见摸得着,落地有声。陈云同志为人为事的风格是一笔厚重的财富。总书记明确指出:“实践反复证明,能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成败的关键。”他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把实事求是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经常、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把真实情况掌握得更多一些、把客观规律认识得更透一些,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下扎实的工作基础。

所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有必要一直握紧“实事求是”这个法宝,把“实”字擦得更亮一些,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舍得放下身段,沉到火热的现实一线,到实践深处浸泡,身心始终“在路上”,去感知老百姓心头上的酸甜苦辣,去捕捉大地上的春华秋实,翻拣实际的角角落落,从中梳理出脉络,做到心中有一本明白账。经过这样一番努力与锻造,制定的政策才有可能是科学的、合理的,也才是有力度、有温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