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我来啦

01.09.2015  21:59
”海晏老师表示,家委会家长的付出是一种言传身教,教导孩子什么是集体意识,同时也能多接触老师,了解自己孩子与全班孩子的情况。王荣辉表示,在生活中,孩子需要压力的释放和情感的链接,这些都不是学校老师所能替代的。

原标题: 一年级,我来啦

  ■小豆丁们入校后,很多事情都得自己做,不知道在家的时候他们是不是也是自己吹干头发呢?

■看见妈妈走了,小男孩忍不住哭起来。

■小豆丁们要独自入睡。

  ■新快报见习记者 沈逸云/文

  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实习生 蔡芷涵/图

  在电视节目《一年级》中,一年级小朋友妙趣横生的生活学习状态给不少观众留下深刻印象。8月30日,记者走进全日制寄宿学校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一年三班,直击小豆丁入学的第一天。

  家委会 分工做“功课” 父母忙翻天

  ●时间:14:30  ●地点:一年三班教室  ●任务:召开家委会会议

  走进教室,窗上挂着七彩气球,墙上贴着班级口号和欢迎词,有两位家长正站在椅子上画着黑板报。开学前,孩子们还未开始忙活,给家长们的考验却到来了。

  家委会会长丁先生介绍,家长们早在开学前半个多月就建了微信群,开始安排开学的准备事宜,教室的布置、图书角书本和雨伞的采购、入学相关材料的收集、名牌卡和照片墙的设计与制作、新书的领取与发放,都由家委会的家长们包了,“为的是让孩子学习生活的环境更舒服点、方便点”。一年三班班主任海晏老师感激地说,体贴、帮助、关爱老师,是对孩子的另一种爱,这更是一种情感转换,让老师对学生更好。

  在家委会会议上,海晏老师先给家长们布置了“功课”,建议将家委会分为会长、财务部、宣传部、生活部、活动部、文秘部,并提前预告了学校这一学期会开展的各项活动,希望家长们能发挥自身特长,分工合作。“这是无声的教育。”海晏老师表示,家委会家长的付出是一种言传身教,教导孩子什么是集体意识,同时也能多接触老师,了解自己孩子与全班孩子的情况。

  初体验 与父母话别 男生更爱哭

  ●时间:17:00  ●地点:小学生宿舍  ●任务:整理宿舍,与父母说再见

  “我是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女生宿舍里,张子巧兴奋地说,今晚终于能和妈妈分床睡觉。记者发现,小豆丁们入住学校,送行队伍特别壮观,少则父母,多则连同爷爷奶奶,一个孩子的床铺边几个家长围着转。子巧妈妈告诉记者,她并不担心孩子寄宿在学校,“集体生活可以培养她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不担心她,只要充分相信就好。

  当老师的排队命令一下,“小皇帝”“小公主”们一下子变得无所适从。离别的情绪在蔓延,队伍中两个男生首先忍不住撇嘴、慢慢地红了眼。“爸爸妈妈再见,爸爸妈妈请放心!”在老师教导下,37个小豆丁齐声喊出这句话,让围观的家长先“溃堤”。“妈妈你不要哭!”一个孩子突然喊了一句,逗笑了周围的人。

  家长陆续退场,一边不舍地挥手再见,一边不放心地叮嘱各种细节。“妈妈你别走!”一个小男生冲了出来,眼睛哭得通红,紧紧抱住了妈妈,抽泣着问“你不要走,你走了什么时候来接我?

  海晏老师告诉记者,往年也是这样,一年级入学时往往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哭,而且情绪更大。“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每年都这样。”经验丰富的海晏老师早已做好准备,安排三名家长做“情绪安抚员”,协助老师安抚近40名刚离家的孩子情绪。

  第一夜 女生静悄悄 男生闹哄哄

  ●时间:20:40  ●地点:小学生宿舍  ●任务:睡觉

  吃完夜宵,小豆丁们该洗洗睡了。男生宿舍像炸开的锅,打闹的、聊天的、一块看电子阅读器的,好不热闹。女生宿舍则显得有序多了,刷牙、洗脸、换睡衣、铺开蚊帐,聊天时也只是低声细语。

  “刚进来的一年级孩子主要有两个难点,一是安抚情绪,二是培养他们的生活技能。”生活老师吴老师说,一般孩子一个月后便能完全适应,但也有孩子哭了一学期。据了解,为了让新生更好地适应寄宿生活,学校给每个一年级班级配备生活老师和保育员各一名,与孩子同睡一个宿舍,以应对夜间的各种状况。“我就像他们的妈妈”,吴老师说,在情绪适应方面,女生反而比男生更容易些。

  专家解析

  哭鼻子不是简单的“想家

  在资深教育专家王荣辉看来,现在这种“阴盛阳衰”的情况比较常见。“男生一般在家里更受宠一些。”王荣辉说,“疼孙子”造成了男生在幼儿园、小学中的生活能力和处理冲突能力普遍要比女孩子差一些。

  “按照正常情况,一年级男女生的身心发展都已经到了可以与父母分开至少半天的阶段。”王荣辉表示,不能将孩子哭简单地理解为想家、想爸妈。还有以下情况:一是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导致离别焦虑;二是学校的作息、节奏和以前不同了,产生压力;三是无法面对学校生活,产生压力;四是不会跟别人相处,一开始无法很好地融入集体生活。

  “我不太赞成孩子过早进入寄宿学校,起码要到高中。”王荣辉说,孩子寄宿是需要价值观的形成和自控力的成熟,小学阶段的孩子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在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孩子需要父母成熟价值观的正面引导和影响,而寄宿生活则是让一群还未形成价值观的孩子互相影响,缺乏指引,不利于价值观的树立。王荣辉表示,在生活中,孩子需要压力的释放和情感的链接,这些都不是学校老师所能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