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抗战老照片再续跨国友谊

05.09.2015  12:10
1937年10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轰动西方,扉页上一位英姿飒爽的红军号手形象传遍全世界。

1979年版《西行漫记》封面人物就是谢立全。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79年前,一张照片让中美两位抗战英雄结缘。

1937年10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作品《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本《西行漫记》)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轰动西方,扉页上一位英姿飒爽的红军号手形象传遍全世界。

这位当时年仅19岁的红军号手,就是日后成为抗战期间珠江纵队的领导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的海军少将谢立全将军。

79年后,这份跨国友谊在两位英雄的后人间继续传承。

4日中午,北京民族饭店,埃德加·斯诺第一任夫人海伦·斯诺的侄女谢里尔·比绍夫女士与谢立全将军的儿子谢小朋先生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我一直很喜欢这张照片,今天能见到照片人物的后人,感到意外与惊喜。”比绍夫说。

非常荣幸与您相见,我们要以斯诺先生为榜样,促进中美和平。”谢小朋说。

在抗战胜利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比绍夫与谢小朋的北京会面,正是70多年前抗战期间中美友谊的延续。

西北结缘▶▷

被斯诺选中客串号手

19岁的他穿着新军装,英俊挺拔的身姿吸引了正到处寻找拍摄对象的斯诺,他连忙让翻译叫来谢立全。谢立全生前亲笔信中写到:“斯诺看我健壮、衣冠比较整齐……把我拉去照相的。

当年我父亲是被斯诺先生拉去临时客串号兵的。”谢小朋向谢里尔·比绍夫讲述起这张历史照片背后的故事。

1936年6月,在宋庆龄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斯诺先生带着隐形墨水写的介绍信、两架相机、24个胶卷和笔记本,踏上了中国西北的土地。

在3个多月的采访中,斯诺用他的笔和镜头记录了中共红军队伍。采访期间,斯诺一直想找一个能表现“红军是中国抗日先锋军”的号手形象。一个偶然的机会,谢立全进入了他的视野。

在1936年8月的一次战斗中,时任红一军团教导营党总支书记的谢立全率领两个连,夺回了大量军需物资,并营救出被俘的多名红军战士,此外还缴获了400多匹马和部分武器弹药。立下战功的谢立全,得到了一套合身的新军装作为奖励。19岁的他穿着新军装,英俊挺拔的身姿吸引了正到处寻找拍摄对象的斯诺,他连忙让翻译叫来谢立全。

谢立全生前亲笔信中写到:“斯诺看我健壮、衣冠比较整齐……把我拉去照相的。

于是,在宁夏同心县豫旺堡的城墙上,斯诺和谢立全合作拍下了这张珍贵的抗战历史照片。照片上的谢立全头戴八角帽,身体稍稍前倾,腰挎手枪,手举军号。

这张照片记载的不仅是父亲的形象,也并非个人荣耀,而是红军战士英勇不屈的象征,斯诺先生是向世界介绍中国共产党抗战决心的第一人。”谢小朋说。

比绍夫回忆,埃德加·斯诺进入西北后到达保安(今志丹县),那里距延安尚有几小时的车程。真正到达并记录了延安情况的人,是斯诺当时的妻子海伦·斯诺,正是谢里尔·比绍夫的姑母。

1937年4月,海伦历经艰辛,辗转到达陕北延安进行采访。6月间,海伦托人将14本采访笔记和20多卷胶卷从延安带到北平,交给丈夫埃德加·斯诺,正好赶上写作收尾阶段。10月,斯诺先生的力作《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伦敦正式出版,很快中译本《西行漫记》流传,谢立全的照片也开始出现在封面上,红军号手形象传遍全世界。

深藏秘密▶▷

号手之谜谢家保守20多年

当年中央电视台到江西拍摄纪念长征专题片,摄制组从我的家乡兴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发现了照片和父亲给母亲的家书,就通过海军干部部向父亲生前工作过的海军学院联系,和我们进行接触,在电视上作介绍,这个家人闭口不谈24年的秘密才大白于世。

与比绍夫会面时,谢小朋带来一本1979年中文版的《西行漫记》作为礼物,封面上的红军号手形象依然醒目。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父亲没有看到斯诺的书,在生死未卜的戎马生涯中,也不可能再去关心照片的下落。”谢小朋坦言。

拍下那张照片后的第四年,即1940年,带着党中央交待的使命,谢立全长途跋涉到达珠江三角洲,先后担任教官、副司令员等职务,成为珠江纵队的领导人之一。

在广东指挥抗战期间,谢立全以八路军、新四军的建军原则要求珠三角的抗日游击队伍,使这支队伍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成长壮大,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拥有3000多人的部队。他曾指挥过200多次战斗,屡立战功,带领队伍开辟了五桂山抗日根据地。

新中国成立后,谢立全先后任华东军区海军第5舰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海军学院院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直到1972年埃德加·斯诺逝世,谢立全才看到那张早已名扬海内外的“抗战之声”。《人民画报》1972年第5期大篇幅登载了斯诺生平,以及他1936年在延安拍的部分照片,其中,以谢立全为主角的“抗战之声”也被刊登出来。

当时的谢立全也已身患癌症,一年后即永辞人世。

一天,父亲请其秘书与有关部门联系,将这张珍藏在解放军档案馆的底片,冲印放大数张,作为珍贵的遗产留给每个子女。”谢小朋回忆,他在给我母亲的信中写道:“这个相片登载是历史的产物,你我知道就行了。总之,人怕出名,猪怕肥,如果不虚心谨慎、戒骄戒躁,就要跌交子的。

于是,谢家人谨遵遗嘱,一直将这个秘密深藏在心底。

直到199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这个谜底才被揭开。

当年中央电视台到江西拍摄纪念长征专题片,摄制组从我的家乡兴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发现了照片和父亲给母亲的家书,就通过海军干部部向父亲生前工作过的海军学院联系,和我们进行接触,在电视上作介绍,这个家人闭口不谈24年的秘密才大白于世。”谢小朋娓娓道来。

北京会面▶▷

中美两家再次拥有新交集

作为谢立全的儿子,我对斯诺先生充满感激之情,他为我父亲拍下了这么好的一张照片,而透过这张照片,世界认识到了中国,我们都感到自豪。斯诺先生让我很敬佩,正是他这种不怕艰辛追求真相的精神,为中美友好搭建了一道桥梁。”谢小朋说。

从1936年8月,斯诺先生在西北拍下号手照片后,两人及其后人之间再无直接往来。2015年,在抗战胜利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谢立全将军曾经战斗过的广东却依然牵挂着两家后人的现状。

2015年8月25日,《南方日报》刊登的“重走抗战路”系列报道引起了中山市政协主席丘树宏的关注。在这篇题为《五桂山成珠江敌后抗日中心》的报道聚焦珠纵抗战史,报道中记者经多方联系采访到谢小朋,重提斯诺给谢立全拍照的那段往事。

能否联系到斯诺后人,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促成两家后人的历史性见面?”丘树宏讲起这次会面的起源感叹道:“半个月前,谁都没想到会有这次见面。

在短短的两周筹备时间内,在中央相关部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山市政协、南方日报社等多家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一场名为“响彻世界的军号”——埃德加·斯诺的后人与谢立全的后人见面活动,于9月4日在北京民族饭店举行。

作为谢立全的儿子,我对斯诺先生充满感激之情,他为我父亲拍下了这么好的一张照片,而透过这张照片,世界认识到了中国,我们都感到自豪。斯诺先生让我很敬佩,正是他这种不怕艰辛追求真相的精神,为中美友好搭建了一道桥梁。”谢小朋说。

生命轨迹甚是奇妙,79年后,中美两个家庭再次拥有了交集,为半个世纪前的邂逅增添新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