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妈祖面 三十五载海峡情
中新社福建莆田6月9日电 题:一碗妈祖面 三十五载海峡情
作者 林春茵
隔了35年,蔡辅雄依然记得当年那碗妈祖面,面筋白亮,最香的佐料是花生和猪油。
在福建湄洲岛近期举行的妈祖文化活动周上,75岁的蔡辅雄作为台湾北港朝天宫副董事长,前来参加活动。35年前,他成为两岸关系解禁后的首位宝岛朝圣客。此后,他几乎年年率台胞赴湄洲祖庙进香。“当时是1981年,两岸交流还没开放,我是绕道香港乘船到厦门,等了3天才雇一辆面包车到莆田枫亭,后又从枫亭坐船到湄洲岛。”
北港朝天宫是福建和尚树璧于清康熙三十三年自湄洲妈祖祖庙分灵赴台所建,当年的起锚地正是仙游枫亭的枫港码头。去年,蔡辅雄再度探访枫亭,寻获“沙园龙纪寺朝天阁”史籍,详载树璧赴台经过,印证了这段闽台缘。
35年前,蔡辅雄觉得触目都是“心酸”,“大陆那时还没发展起来,祖庙只剩残砖破瓦和遍地的黄泥碎石,还有一间茅草屋。”唯一暖心的是守护妈祖神牌的林聪治给他煮了一碗妈祖面,“吃起来,是这个味。”
如今已年逾古稀的林聪治认为,妈祖面最有湄洲风味。面是线面,又细又长,又白又滑,像一道道丝缠上即将出海人的心;红红的红菇汤头透着吉利;油炸的花生“落地生根”,多子多福。
林聪治回忆说,“到海上去,从海上还,都有一碗。那时猪肉只得薄薄两片白肉,我只有把猪油多浇一点上去。”
蔡辅雄一次次召集台商、信众前来朝圣,多筹善款修复祖庙。他所率的进香团,从最初的10人团,规模扩至200个宫庙团上千人。
“1992年以后,大陆生活明显变好。”蔡辅雄列举名闻遐迩的湄洲风味菜:黄瓜鱼饭、头水紫菜煲、酒酿珍珠汤圆……每次祭典过后,祖庙天后宫广场摆开上百桌流水席,主宾同欢,往日代表渔家祈福平安的佳肴,演变为两岸妈祖信众共同的年代记忆。
祖庙日渐恢复昔日规模,随着两岸经贸文化往来频繁,“绕境疯妈祖”也演变为两岸民众共同节庆。
1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海内外近十万信众同聚湄洲共襄妈祖升天千年祭,掀开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新序幕。1997年,湄洲妈祖金身巡安台湾102天,巡游19个县市,驻跸35个妈祖宫庙,接受信众朝拜1000多万人次,成为两岸恢复交流以后最大的民间交流盛事。
“目前,每年来湄洲进香谒祖的台胞超过20万人次,湄洲岛成为大陆吸引台胞最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湄洲岛管委会主任林韶雯说。
蔡辅雄表示,“看到现在每年妈祖信众重聚数万人,非常感动,觉得自己所有努力都值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