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观澜:一阵阵“岭南文化风”拂过大半个中国
文艺观察
□羊城晚报记者 黄宙辉 实习生 吴大海
5月27日晚,来自广东佛山的话剧《康有为与梁启超》在北京市新清华学堂大剧院上演,好评如潮。从去年到今年,一阵接一阵的“岭南文化风”拂过大半个中 国,到达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除了舞剧《沙湾往事》、音乐剧《西关小姐》、话剧《康有为与梁启超》,民族交响套曲《海丝粤韵》音乐会又计划于今年9月在 北京演出,拉开全国巡演的序幕。这些广东文艺作品凭啥闯荡大半个中国?
优秀岭南文化富有魅力
首先,广东文艺作品凭的是拥有优秀的岭南文化、独特的历史事件,才能吸引异地的观众走进剧场看表演。
广东音乐是岭南文化瑰宝之一。舞剧《沙湾往事》中的番禺沙湾,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民间艺术享誉南国,是岭南文 化、广府文化的突出代表。上世纪20至30年代,广东音乐步入鼎盛时期,得益于沙湾这片音乐土壤。在这里诞生了广东音乐先驱何博众和“何氏三杰”(何柳 堂、何与年及何少霞),成就一代音乐世家传奇,因此沙湾被称为“广东音乐之乡”。舞剧《沙湾往事》就是以“何氏三杰”等诸多广东音乐人为创作原型,可以说 是中国第一部表现地域特色音乐的舞剧,一部音乐人的舞剧,艺术性地表现广东音乐与“何氏三杰”人文精神。作品除了以《赛龙夺锦》的创作和演奏作为主要曲目 贯穿始终外,还出现大量的广东音乐名曲。在全国巡演时,很多观众就是冲着广东音乐慕名而来。
中国近现代的大事件,很多是发生在广东或与 广东人有关,这是广东所独有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其他地方难以替代。话剧《康有为与梁启超》的制作人是佛山粤剧院院长李淑勤。她认为,该剧中,康有为与 梁启超均出生于广东,都是近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但《康有为与梁启超》并没有囿于广东一隅,而是在中国历史变革的大视野之下审视康梁,从1890年康梁在 广州万木草堂初识讲起,一直写到1927年早春康有为在青岛病逝,跨越37年,涵盖了近代的多个重大事件。正是这种广东独特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才能吸 引观众甚至梁启超的后人前来观看。
既注重原创又敢于创新
有了好的题材并不等于观众就一定爱看,还需要一个好的载体。这些敢到全国巡演的广东文艺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既注重了原创,又敢于创新,表现形式活泼,善于包装。
就拿话剧《康有为与梁启超》来说,由粤剧院来排演话剧,这种“跨界”的行为也是该剧吸引众人眼球的一大亮点。该剧的剧本由清远市文艺创作中心副主任、二 级编剧李新华历时四年创作而成,不料却连遭冷遇,没有得到广东省内知名话剧院的垂青。在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的推荐和支持下,剧本最终被佛山粤剧 院接下。李新华说,戏曲院团排演话剧,在全国不算仅有,却也不多见。制作人李淑勤坦言:“刚拿到这个剧本时有点手足无措,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找演 员。”后来,佛山粤剧院采用了项目制,面向全省公开选拔,网罗了广州、深圳、佛山等地的优秀话剧演员。又如反映广东音乐的《沙湾往事》,却是创新地用舞剧 的形式来表现,令人耳目一新。
“广东文化的特征是先知先觉、兼容并蓄,善于培育新文化成长,很多时候就是第一个吃螃蟹。”广东省文联主 席许钦松认为,广东没有传统的中原文化沉淀,也就不用背着沉重的“传统”包袱。要扩大广东戏剧乃至于广东文化的影响力,决不能放弃在北京、北方的传播,要 融入到整个国家层面的大平台,而且要加大力度。
投入不菲且整合优质资源
具备了好题材、好载体,要想最后成功,还是无法离开投入,而这个投入就包括资金、人才和政府支持等。此外,还得把优质资源整合为我所用。
观看过舞剧《沙湾往事》的观众,无不被剧中的舞美和主演的舞技所折服,而这些与投入息息相关,“要想马行却不给草吃”的思维在现在是行不通的。该剧的两 名总导演都是著名编导,其中周莉亚现任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编导,韩真现任海军政治部文工团舞蹈编导;领衔主演的黎星、李艳超是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国内非 常有实力的年轻演员。业内人士说,要排练这么大的演出,请这么多的名导、名演员,需要的投资肯定是很大的一笔。
在本月24日才刚刚公开 首演的大型民族交响套曲《海丝粤韵》音乐会,也是集合了众多人才,其主创团队就由我国著名作曲大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并与景建树、张坚、韩兰 魁、房晓敏、张晓峰、蓝程宝等我国著名作曲家所组成。这些优势资源的整合,为该音乐会未来的巡演加重了砝码。
广东省文联主席许钦松曾建 议,“有意识地把我们自己的名家、作品通过高层政府的支持,加大力度推介。”广东政府要站在高的顶层设计、战略规划的角度有节奏地推动各类文化项目的发 展。“最重要的是有人才。”许钦松说,发掘培养人才要符合培养人才的规律,并且注意吸引外来的人才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