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力:广东区域发展后劲的培育(上)
自从省委、省政府发出振兴粤东西北号召以来,人们关注广东的目光已经逐渐从珠三角转向了周边地区的12个地市。让人欣慰的是,经过上下的努力,去年珠三角以外周边地区,不仅固定资产投资有了较大的提速,而且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开始呈现出超过珠三角的势头,着实让人高兴。
问题在于上述势头能否持久?笔者带着这样的思考走进了周边地区。在走马观花之后,无意间发现在崛起中存在着一些共性:城区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尽管周边地区的人均GDP还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中心城区却在振兴中变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现代了,有的景色甚至可以媲美省会广州,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在粤东西北振兴战略中,中心城区的扩容提质是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抓手,但是,扩容提质是否就意味着城乡差距可以不断扩大?发展后劲不足是否通过城区现代化建设就可以迎刃而解?漂亮的城区最终能否为广大农民兄弟所共享?
不能不承认,周边地区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当地的贫穷与发展动力不足造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各地在经济追赶中对房地产相当依赖。积极发展房地产可以带动当地土地价格的上升,不断上涨的土地可以给政府带来可观的收益,用这些土地收益政府可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的环境成为政府招商引资的重要砝码,国民经济的乘数效应则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带动作用,从而形成可观的政绩。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这种依赖土地实现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由于当地百姓并没有在发展中获得太多利益,高昂的房价成为广大中下阶层生活沉重的负担,甚至成为压抑正常消费的负能量。即使在高通胀背景下,今天的举债可以用未来更高的地价弥补,由于通货膨胀带来的贫富不断分化,必然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下降,最终引致的只是落后地区的财富外流与相对贫困化加剧。
城区像欧洲并非坏事。长期以来,周边地区的老百姓获得的发展红利少之又少,通过中心城区的现代化建设,不仅可以有力显示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同时也为本地居民创造了优良的生活环境,为招商引资提供有竞争力的城市形象。但是,今天的中心城区建设,重视地上建筑不重视地下设施、重视地标高度刷新不重视公共服务配套的现象还时常可见,扩容提质重在扩大城区面积提升硬件档次,而不是扩大市场容量提升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地方政府工作的偏好。新常态需要新思维,一地政府可使用的财政资源总是有限的,对中心城区的投入应当与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不然,政府极有可能按下葫芦浮起瓢,支撑现代化中心城区崛起是政府的大量负债,以及对公共服务的普遍缩水,人为造成区域间、阶层间的不公平。
农村像非洲就是上述不公平的主要体现。面对日益现代化的中心城区,有人会说,像非洲的农村存在只是暂时现象,甚至还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解决落后农村最好的办法是消灭农村。言外之意,今天的“三农”问题症结不是落后而是农村。有人试图通过发展中心城区最终将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都集中到不断扩大的中心城区来,且不论这种想法是否能够在遥远的将来实现,至少在今天,这种想法与决策都是对广大农民兄弟的歧视与不尊重。遗憾的是,在今天此类观点仍有几分市场。
面对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面对不断趋弱的区域发展后劲,清远的做法值得向全省各地推荐。今天的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固然有其不公平的问题,但是,真正要害的是像欧洲的城区并没有力量带动像非洲的农村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欧洲”的繁荣是以“非洲”的贫困为代价的,这种表面的繁荣背后,伴随的是广大农村的经济失血与人口流失。清远市政府深刻意识到上述问题的症结所在,只有农村富才能清远富,只有农村经济增长有动力了,清远发展才有强大的后劲。为此,清远不仅大力引进“互联网+”与当地农民进行有效对接,同时,花大力气再造农村基层组织,有效增强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有限财政条件下,政府拿出更多的资源反哺农村、农民与农业,特别是在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狠下功夫。借助清远良好的区位条件与广清一体化的切实推进,中心城区对清远农村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出来,原来缺乏生机的农村初步呈现出全民创业的巨大活力。
总之,今天在周边地区出现的“城区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现象不能再继续强化了,中心城区的扩容提质重点应当放在城市对农村的带动能力建设上。只有农民富才有广东富,这是未来周边地区在新常态下崛起的基本要义所在。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