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社科院教授丁力:广东应该率先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15.12.2015  19:41

区域协调发展,不在于把各地市的GDP拉近。经济发展可以不平衡,但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建立一个市场发挥作用的机制,获得总体上的协调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公共财政,大力改善粤东西北地区的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等条件。

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南下广东。彼时,他寄语,广东要努力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实验区,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由此,“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成为广东省三年来的行动指南和总目标。回望过去,这三年广东落实得怎么样?展望未来,新常态下,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发展路径又在哪里?21世纪经济报道就此专访了广东省社科院教授、知名区域经济研究学者丁力。

丁力认为,“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核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对广东而言,难点在于粤东西北地区脱困,与珠三角实现协调发展。广东在2013年适时推出粤东西北振兴规划,短短三年使粤东西北地区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丁力认为,这是抓准了“牛鼻子”。

但他同时也提出,现阶段,不能只用发展的手段解决发展的问题,“放几个大项目,修几条高速过去,作用有限”,关键是要切实推进改革,从财政分配入手,率先实现广东省内公共服务均等化,重塑粤东西北地区的造血功能。

保持粤东西北高增长

21世纪》:这三年来广东落实“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情况怎么样?

丁力:应该说,广东省这三年是在不折不扣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这一目标,在省委书记胡春华的带领下,做了不少实事,而且抓住了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牛鼻子”,于2013年推出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规划。虽说这是广东的老问题,但我们明显感觉这几年的推进力度是最大的。

我认为,“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核心是率先全面小康。刚刚闭幕的广东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也提出,“十三五”时期广东要在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发展水平来说,2014年广东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金,按照7%的GDP增速,三年之后能到12000美元;但按照公平指标,就是要消灭贫困人口,也就是说,不能让贫困人口在统计数字中“被小康”。而这也是全面小康的难点所在。

21世纪》:作为实现区域平衡发展的关键战略,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规划具体带来了哪些变化?

丁力:经过努力,过去两年,广东珠三角以外周边地区,不仅固定资产投资有了较大的提速,而且经济增速也开始呈现出超过珠三角的势头,这一点让人欣慰。2013年,粤东西北12个地市的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11.3%,比全省平均水平约高2.0个百分点;2014年全年粤东西北各市GDP增速平均达到9.6%,比全国水平高出2.2个百分点。

这样的快速增长,可归功于粤东西北地区基础设施提速升级、产业园区扩容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三大抓手”稳步推进。但问题在于,这样的增速是否能够保持,以及相对贫困人口脱贫的效果如何?

据我观察,在基础设施方面,粤东西北地区的高速公路尽管通了一些,但基本上都是亏损。不是说通了高速,不发达地区就发达起来了。产业园区建设也遇到不少难题,最重要的是,园区搞起来了,但“筑巢”还得“引凤”。

21世纪》:产业园区扩容增效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丁力:广东一直大力推行产业转移园,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选择在哪里经营是自主行为。比如广州和梅州曾想配对搞汽配产业园,但效果不理想。如果汽配总厂在广州,而配套企业在梅州设厂,会平白无故加两次物流成本。

为此我曾经建议搞一个“绿色通道”,产业转移园过桥过路费减半,甚至免收。这个实际上没有多少钱,但是象征意义非常大,但这涉及到很现实的利益问题。

另外,粤东西北很多产业园其实还都是外地人在打工。虽然说广东还有大量贫困人口在农村,但这些大多不是劳动力人口。我曾到周边一个县,县领导告诉我,该县有户籍人口20万,但现在只有10万人,都跑去珠三角了。没有劳动力还怎么搞产业?所以其实粤东西北的落后地区,也是为珠三角的发展买单。

21世纪》:粤东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是不是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丁力:最近调研中发现,粤东西北地区中心城区面貌变化很大,但也不同程度上存在“城区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情况。城区像欧洲当然是好事,但是问题在于城区并没有力量带动农村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城区的繁荣仍然伴随着广大农村的经济失血与人口流失。

在这一问题上,我认为清远的做法值得关注。清远引进“互联网+”与当地农民进行有效对接,增强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同时,在有限财政条件下,政府拿出更多的资源反哺农村、农民与农业,特别是在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狠下功夫,中心城区对清远农村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出来,原来缺乏生机的农村初步呈现出全民创业态势。

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

21世纪》:你一直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为什么?

丁力:区域协调发展,不在于把各地市的GDP拉近。事实证明,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差异,区域发展不可能齐头并进。你这里不行,我弄个大项目过去,但简单弄几个项目,不解决根本问题。

经济发展可以不平衡,但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建立一个市场发挥作用的机制,获得总体上的协调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公共财政,大力改善粤东西北地区的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等条件。

事实上,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离开家乡。基本公共服务在粤东西北和珠三角发达地区差距缩小之后,落后地区的人就可以考虑,是在家乡过着舒舒服服的清贫日子,还是去深圳过辛辛苦苦的富裕日子?由于有选择,市场机制就发挥作用。这实际上就是为后发地区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是一个真正造血的过程。

21世纪》:公共服务均等化还需要财政体制的深层次改革推动。

丁力:是的。现在是以发展的手段解决发展的问题,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必须要以改革的手段解决发展的问题。

所以当前广东要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就需要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己任,重新设计我们现在的财政体制。广东可以作为试点先行动起来。

务实推进创新

21世纪》:经济新常态条件下,广东作为沿海前沿发达地区,传统模式的弊端也暴露最早,转型升级的意愿也更加强烈,这会给接下来的改革带来什么影响?

丁力:广东作为外向型经济前沿,制造业重地,确实面临比较大的冲击,东莞等地出现一些企业停产。应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停产停业是对过剩产能的自然调整,是必然的。东莞等地感受特别明显,与其发展模式有关。在东莞占主流的成本导向型外源经济发展中,国际资本产业集聚色彩强烈,龙头企业关联带动作用明显,昨日的招商引资优势正在成为今天产业转移的痛点。怎么来的就怎么走,道理很简单。

21世纪》:广东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形势和挑战?

丁力:我认为有两点,一是,原来我们很依赖招商引资,现在这条路走不通了,就要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现在要像以往欢迎外资企业一样,拥抱我们的民营企业,要像以往扶持房地产业一样,来扶持我们的大众创业。

在这个基础上,要务实推进创新。过去几年,广东全社会研发占GDP的比重连年提升,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还不够。由于体制机制的影响,创新同样面临重大挑战,我们没有办法应对。比如说风险分担机制。政府的主要任务应该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降低创新者的风险,但现在政府更多是自己亲自上阵,花重金引进项目、团队。

实现创新首先要解决创新动力的问题,这其中首先要破除土地财政的影响。如果社会可以通过土地资源炒作暴富,那么,人们对创新就不会有真正的积极性。

还有创新能力的问题。由于科研机构官本位,谁官大,谁资源就多,真正有能力创新的没有资源,有限的资源没有用到刀刃上。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改革来推进。

总之,广东要加快改革,特别是在一些重大利益关系上,要果断迈出步子,为全国做出模范和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