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还有17万名湖北籍人员待返 海珠区这样应对

13.03.2020  11:19

海珠区琶洲,进入工地的工作人员都要测体温。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邱伟荣摄

大洋网讯 在建工地防疫复产24小时on call(待命),昨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海珠区举办海珠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专场新闻通气会。海珠区相关领导介绍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等情况。

据了解,海珠区全区总动员,发起春风暖企行动,一边抓疫情防控,一边推进复工复产,通过科学防疫和有力有序复工,让“两难”变“两全”。目前,全区“四上”企业复工率达99%,区195家重点企业、39家市总部企业已全部复工。

此前,媒体实地参观逸仙电商、琶洲建设之家等复工复产情况。

数据:海珠“四上”企业复工率达99%

据介绍,海珠区全区“四上”企业复工率达99%。区195家重点企业、39家市总部企业已全部复工。高新技术企业已复工复产700家,复工率98.2%。在统的171家金融业机构已全部复工。在建的“攻城拔寨”项目31个已复工,复工率约97%。全区在监建设工程项目131项目已复工,复工率100%。在统房地产开发企业133家已复工,复工率97.8%。全区36家专业批发市场已复市。截至3月10日,全区有个体户8.9万户,已复工复产约4.6万户,占比约52%。

海珠区住建局除了紧急制定推行惠企便企措施全面简化工程项目审批流程外,更是“点线面”综合发力,根据企业复工需求,提出“白+黑”的服务模式,白天为工人提供核酸检测服务,晚上又为复工企业送防控物资,全力以赴推动在建工地防疫复产“24小时on call”。

据了解,海珠区通过直接调拨、搭建平台、分享渠道等方式帮助复工复产企业筹措疫情防控物资,解决复工难题。企业进入保障名录后可在线申报需求,实现了对企业的“不见面保障”模式。截至3月11日,累计发放保障区重点企业(项目)复工复产口罩83.725万个。第二批发放安排已于3月11日在海创微信公众号上公布,计划发放55.365万个口罩,惠及企业(项目)947家。

此外,还有11家供货商为区辖企业配售口罩近200万个,保障企业复工复产。

流量狂飙 电商员工收到战“”大红包

记者从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获悉,一家电商在2月份提前发放工资,还为每位员工提供千元战“”大红包。

据介绍,自疫情发生以来,逸仙电商面对线下销售几乎停滞的情况,灵活安排线下新零售员工在家支援客服及运营工作,将顾客服务转到线上。疫情期间,“云逛街”“云柜姐”等直播带货模式成为另一个赛道。

据统计,仅在2月,完美日记在淘宝直播平台上的直播场次近4万,环比上涨28%,销售额环比增长近170%;完美日记在微信小程序直播的场均观看人数环比增长3-10倍,观看转化率比其他平台高出2-3倍。特殊时刻,逸仙电商在为顾客提供便捷的购物体验的同时,也让公司的直播业务发展实现了弯道超车。

目前,逸仙电商已经储备口罩5万个、消毒水400公斤,并有完善的应对机制支持公司复工复产。自2月中旬起,逸仙电商总部试行分组轮流回办公室办公,并根据疫情发展情况,逐步增加公司办公人数,接下来将逐渐切换到正常办公状态。

预计还有17万名湖北籍人员返回海珠

作为来穗人员较多的中心城区,随着复工复产加快推进,将陆续有重点地区人员返穗回到海珠区,海珠区如何应对返工潮带来的防控压力?

海珠区有关负责人说,海珠区湖北籍人员近20万,其中春节留穗1.41万人,预计还有17万名湖北籍人员返穗。为了应对好这一波返工潮,海珠区提前谋划、周密部署,主要从四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加强与湖北重点地区疫情防控指挥部联动,利用信息化手段摸查预测14天内可能返穗的总人数、单日峰值,努力做到心中有底、心中有数。二是“”,压实企业、居委、村社、出租屋主的责任,点对点、一对一地通过电话、微信劝导他们推迟返回、分批返回,避免出现返穗人流激增的情况。三是“”,对返穗人员进行风险评估,采取隔离措施。明确了居家隔离所必须达到的硬件条件,比如一人一间、通风良好、安装智能门磁系统等;不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集中隔离。对每一个集中隔离,都进行了严格的建筑安全、消防安全、卫生安全检查。四是“”,成立区级应急处置小组,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组建区、街二级应急处置队伍,制定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对一经发现的疑似新冠病毒感染者迅速开展疫情监测、场所消杀、流行病学调查、密接者管控等工作,从早从快化解疫情传播风险。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卫康

广东佛山援企稳岗政策落地
疫情发生以来,佛山的大小企业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保障企业能够顺利运转,佛山市针对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资金、人力不足等问题,及时出台政策、送去资金与技工,助力企业增产达产。截止3月23日,援企稳岗补贴共帮扶1747家企业准备申请资料,涉及总金额约3931万元;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共帮扶6家企业,涉及总金额约520万元;延迟复工补助共帮扶7家企业,涉及金额约3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