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为20万外来工找到工作

11.08.2018  06:34

钟国轩和他的荣誉牌匾

钟国轩

  回眸与奋进  

  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创大道东澳广场内办公的钟国轩,让这座颇有时代特色的大楼成为广州开发区外来工的集体记忆。20年来,本地人钟国轩在自家门口认识并接触了20万外来务工人员,让他们在当地就业。

  钟国轩可谓是记录广州外来务工者变迁的“活化石”。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开发区经济发展,他的企业从两人“小作坊”,发展到现在拥有几万人的规模。不过,他对人对事依然时刻一副彬彬有礼的姿态:“做人力服务,凭的是良心,做的是善事。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安娜

  人物介绍:

  钟国轩:

  广州人力资源服务协会副会长

  广州创智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上世纪70年代末出生在广州萝岗的钟国轩可谓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从他出生的那个年代开始,就开始有外来工陆续来到了他的家乡,他记忆深刻:“上初中时,我们都看过电视剧《外来妹》,这些故事都特别亲切。

  骑摩托一天跑十几家企业

  后来,钟国轩从事与外来工打交道的工作,并且一做就是20年,现在看来并非偶然。1997年,广州市政府对高新区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形成了“一区多园”的新格局,广州开发区的发展由此走上了快车道。上世纪90年代末,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钟国轩正好赶上了这一波发展大潮,他进入到一家大型外企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主要负责公司人员的招聘。

  “那几年,一年内常常有几十家企业在开发区投产,对人才的需求量相当大。”钟国轩看到其中有巨大的需求,于是辞去了外企的工作,决定拉上朋友一起开一家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在那一大拨需求的带动下,“这个行业自然就形成了一个产业”。钟国轩成为开发区起步最早的一批在职业介绍服务方面的创业者,而且,他此后的人生就与外来工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

  2003年,辞去外企工作的钟国轩租了一个门店,简单装修,贴上招聘信息,风风火火开张了。虽说产业需求很大,但真正打开局面也并不容易。“我仔细看了看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要想拿到更多更全的招聘信息,只能 ‘勤快’地挖掘了。”钟国轩说,虽然也有一些用工企业找过来,但更多的时候需要主动寻找企业。

  那时候,钟国轩用的是最“”的办法:地毯式搜索。“骑着摩托车到处找。有时候一天跑十几家企业,一家一家地去摸情况。好在是有收获,一次总能签约一两家企业,拿到一些岗位。”钟国轩的“”办法很奏效,开张第二年,公司签约的外来务工人员就达到一万人。

  “”过金融危机

  2005年之后,钟国轩的企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他清楚地记得那段时日,每天要忙到“飞起来”,“全天候的招聘、面试外来工”。他说,“差不多一天要安排上千人的工作,把他们分别送到所需的企业进行面试。

  “广州开发区世界五百强企业一百多家,还有民营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这个地方吸引了各个层面的人才。”钟国轩说,现在的广州开发区大约有四五十万外来普通技术工人,他们公司现在有派遣和外包员工3万多人,在开发区的同类行业中,“属于顶尖的企业之一”。

  对钟国轩来说,比起最初起步的艰难,2009年左右的全球金融危机才是更大的考验。那一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企业裁员,工资也延迟发放。那时候,钟国轩的公司总共有两万多人,被企业裁减回来的打工者有几千人。

  “我们必须要不断地给这些被裁掉的外来打工者重新安排工作,同时要给暂时还没安置好工作的人发生活费。”前后用了两个月时间,“一个月工资支出就有近千万元”,不过,钟国轩最终“”了过来。

  没想到,这一咬牙挺过来的钟国轩找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了尽早让这些被裁的务工者找到工作,他跑遍了广东省的各大企业,“凡是公司福利待遇好的”,钟国轩都去找,“各大企业的人事部门,几乎没有不被我‘骚扰’过的”。

  不过,钟国轩“跑得勤”是好事,后来很多企业在广州之外也开新厂时,都会找他“要人”。找他的人多了,钟国轩索性在广东省外几个用工比较集中的地方开设了分点,为这些有需求的企业服务,开拓了自己的业务。

  2010年之后,随着产业的升级,钟国轩的“人力”事业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企业使用了新技术、新工艺,还有些使用了机器人,“用工的人数在下降”,不过这件事并没有让他太心焦,因为,“到开发区投产的企业增加了,对工人需求的总体数量在增加,有些外来工就不断在开发区流动”。有时候,在广州的务工人员人数不够,钟国轩还会到省外去“借人”。

  与打工者成为朋友

  钟国轩把自己做的事,简单地比喻为“桥梁”:让外地过来的打工者和企业之间进行对接。“有的打工者从老家过来找工作,可能一家企业没面试上,我就帮他找另外一家企业,直到找到匹配的岗位。”这样一来二去,很多打工者跟钟国轩就成了好朋友。

  钟国轩记得在2004年,他送两名打工者去一家大型汽配企业面试。这两名打工者在这家企业一做就是十多年,从最初的普通工人到企业的主管,现在已经在广州安家落户,结婚生子了。钟国轩也与这些打工者形成“朋友圈”,“他们结婚、过生日也会叫上我”。

  每年,钟国轩都会组织到他这里找工作的外来工进行一些活动。“茶话会、旅游、定期培训。多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让外来工找到归属感。”钟国轩的办公室里收藏的一沓沓照片,都是每年组织活动时拍下来的,每翻到一张照片,他都能准确地回忆活动的时间和场景,“每年都有不同的活动,已经坚持十多年了”。

  与外来务工者打了20年的交道,经历了老、中、青几代打工者,钟国轩有很多自己的思考,“也要不断地改进人才服务”,钟国轩说,比如老一辈打工者,只要能按时发工资就很满足了,现在的年轻打工者,除了上班、赚钱、养家,还有更多的精神需求。“所以,现在在业余时间,也要给他们提供一些团队活动等。

  另外,现在的年轻打工者就业比以前容易,能选择的机会也比较多,“他们往往不能在一个企业坚持长久”,钟国轩说,只要有机会他就会跟年轻务工者谈心,告诉他们“这并不利于一个人的成长”。

  得了“突出贡献奖

  以前找工作都是去人才市场,“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一代更多的是通过网络平台,人才招聘的门店逐渐消失”。虽然,钟国轩的人才招聘也有了网络版,不过,钟国轩始终保留这些门店,想法很简单:“要为那些年纪较长的,或者还没掌握网络技术的外来务工者留个门路。

  钟国轩的办公室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荣誉证书和牌匾,来自不同级别不同部门的褒奖。“摆在这里,是为了更好地激励自己”,钟国轩对其中一块“突出贡献奖”的牌匾特别有感情。那是在2006年,开发区政府征收了很多土地,很多农民洗脚上田。当时,钟国轩在开发区不断地帮助这些四五十岁的老乡物色工作岗位。

  钟国轩说,在这件事上,寻找合适的岗位给这些村民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说服这些农民们去接受这些岗位。“因为他们获得了一定的赔偿金,挣钱并不是十分紧要了。”钟国轩说,当时担心的是如果他们不去就业,“会不会打牌、挥霍钱财,这对家庭对社会都不利”。

  为此,钟国轩一条村一条村去跑,一家家去跑去“”,他召集了几次“茶话会”,动员这些老乡到企业去上班。后来说动了一部分人去尝试。“比如有些五六十岁的大叔,没有什么技能,就帮他们物色后勤和保洁的工作”。

  有时候,钟国轩特别庆幸自己本地人的身份,“劝导老乡这件事,本地人做本地人的工作比较容易”。更多时候,钟国轩觉得自己更像是一个本地人和外来务工者的联结者。

  对话钟国轩:

  大多数就业岗位

  不向外来工收取中介费

  广州日报:20年来,你经手了多少外来务工者,让他们找到工作?

  钟国轩:每年按5000~8000人计算,服务的人次大约有20万人。

  广州日报: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外来务工者的就业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通过一些网络平台搜集信息,这对人才服务行业冲击有多大?

  钟国轩:虽然有一定的冲击,但影响不会太大。真正想到开发区就业的外来务工者还是会找到我们,因为与企业的合作和信任不是一两天就建立起来的,这里的信息更准确。

  2003年人才服务中心会向求职者收取一定的中介费,但现在大多数就业岗位,我们不会向外来务工者收取费用,但会稳定地为他们提供工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