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江上甲最后的造船人

26.04.2018  14:33

大洋网讯 在50多年前,在万江上甲,十户就有七户会造船,是当时东莞造船最多的地方。但是时过境迁,水乡万江早已不需要渡船,从事造船这一行当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63岁的黄旭祺和71岁的黄江尧,是目前上甲最后两位本土造船人。他们见证了昔日东莞水乡生产方式和出行方式的变迁,但并没有因为造船这一行当渐成为历史而放下手中的工具。他们津津有味地做着龙舟模型和龙舟桡片(船桨),念想着逝去的时光,为东莞水乡留下一份记忆。

黄旭祺正在制作精美的小龙舟。

老造船人因孙子与小龙舟结缘

从去年起,黄旭祺在家一边带着孙子,一边制作龙舟模型。说起做模型的初衷,黄旭祺说纯粹是因为孙子。有一次他儿子买了一条100元的塑料龙舟给孙子玩。黄旭祺看那塑料龙舟不顺眼,就向孙子许诺:“爷爷亲自给你做一条龙船玩。

一个月后,从未接触过龙舟模型的黄旭祺,做出了一条20多个座位的缩小版龙舟。他按真实比例测量,在木块上画出龙头的模样,再一刀刀雕刻出来,栩栩如生。从此,黄旭祺便与小龙舟结下了缘分。

不同于黄旭祺热衷于造龙舟模型,黄江尧热衷于龙舟船桨模型制作已有十多年了。那一年适逢五月初五新村河扒龙舟,他的外甥看完龙舟比赛后,要他制作一把龙舟船桨。于是,他就开始琢磨制作,没想到市场反应不错,一年制作近千把。无论是木马、学步车还是婴儿床,他都不惜花几天时间打磨得稳稳当当。

昔日农户造船 帮补生计

50年前,万江上甲还是一望无垠的农田,农田另一侧河涌旁,都是人们造船的忙碌身影。20世纪70年代初,因为农业收入较低,部分村民另谋生计,从事修造船等副业增加收入。1970年,罗屋坣大队(上甲社区原为罗屋坣大队管理区)办起一家较大规模的集体企业——造船厂,有造船工人80多人,可修造100吨以下的木船、水泥船、铁船。

在当时,进入上甲船厂是一件很风光的事情。“一年450多元的收入,已经是当时最高的工资。”黄江尧朗声笑道,船厂订单不断,他们经常日夜赶工制作,逐渐成为独当一面的造船师傅。

后来,因为上甲三面环水,道路交通不畅,罗屋坣大队在1984年发起倡议——架桥。渐渐地,万江汾溪片村民外出经商坐船渡河成为历史。1995年后,陆路交通方便,造船厂因生意难做停工了,原船厂地方被推平,盖了民居房。

虽然原船厂已不在,但黄旭祺出来独立造船时,标准“国际龙”龙舟、龙艇、渔船等业务订单不断,整年都做不完,几乎成了独门生意。而黄江尧于1990年出来自立门户,制作着一切与木头相关的门窗家具。

黄江尧热衷于龙舟船桨模型制作。

今日赛龙舟仍活跃着老造船人

传统的木船80%都依赖人工打造。当年家家户户都会造船的上甲,如今只剩下他们两人从事这门老手艺了。黄江尧和黄旭祺都说,他们两人与木头打了一辈子交道,现在依然做着与木器贴近的东西。

黄旭祺一边打磨着龙舟模型的细节部分,一边说:“龙舟模型,木的才有人味。”他把每处细节做得逼真精致,想让自己手中的龙舟模型获得更多水乡人的共鸣,更想表达自己对龙舟船的一种久远情怀。

黄江尧做的龙舟桡片中,有一部分是黄色的,这是因为在真正的龙舟赛中,只有上甲用的是“黄桡”。他在作品中注入上甲的特色,加上了“年年第一”“一路居前”等表达寓意。这位曾经的造船人认为,即使是一件玩具,也要抱着让购买者“至少玩上十年”的想法去做。在选材上,他必须选用优质的松木板材。

时至今日,上甲龙舟队的船桨,依然是黄色漆面。2018年“赛龙舟”节庆即将到来,在历时半个月的龙舟节上,你肯定能看到黄江尧和黄旭祺,以及他们亲手制作的龙舟模型和船桨。

造船厂远去 赛龙舟正火

万江街道办事处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叶荣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万江已经城市化了,造船厂已经没有,但是万江的龙舟文化气息却越来越浓。为了让广大的群众对龙舟文化增加了解,万江近年来一直都有发掘龙舟文化,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认识龙舟文化。如今在万江本地,从老一辈到年轻人,再到小孩,都对于龙舟文化都有所耳闻。

现在万江很多年轻人都争着去划龙舟,他们是真正的喜欢,我们也很庆幸他们能接受并传承这些传统文化。”叶荣华表示。

据了解,万江虽然现在没有了造船厂,但万江每三年都会举办龙舟比赛。而万江也有做龙桨、修龙舟等一系列产业。

叶荣华认为,龙舟传统文化在万江还是受到群众重视的。各个村备战三年一度的龙舟比赛,从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可以看出大家对龙舟的喜爱。“我们现在不断地发现与挖掘这些传统文化,做好宣传和传承工作,激发大家对它们的热爱。

文、图/广报全媒体记者钟宏连 通讯员邱韵菁、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