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510万专技人才、70万高层次人才为创新驱动提供人才支撑

04.03.2016  10:35

 

      截至2015年底,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510万人,比2010年底的420万人增加21.4%,占全国总量10%。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以上的高层次人才总量达70万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13%。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以上的高层次专技人才达70万人(含非公单位),高、中、初级专技人才比例为13.7:39:47.3,位居全国前列,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

推进人才与科研生产一线相结合,优化人才工作服务企业和基层的能力

      连续四年组织实施“广东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和“广东博士后服务基层民生计划”,帮助企业做好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至今已派出专家、博士后约700人次,签订了科技人才培育合作及产学研合作等服务框架协议16个,具体合作项目50余个,服务区域遍及广州、佛山、顺德、中山、江门、肇庆、潮州、揭阳等地。通过支持推动示范区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制度,探索人才开发、服务管理与港澳国际接轨,示范区集聚人才效应日益显现。指导支持三地探索允许港澳地区建设、医疗、法律、金融等服务机构和执业人员持港澳地区许可(授权)机构颁发证书;广州南沙挂牌成立了广州首家粤港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深圳前海面向高端创新人才设置了“高端人才落户奖”、“高端人才培育奖”、“创新人才贡献奖”,并完成71名境外高端和紧缺人才认定;珠海横琴新区成功申报国家区域博士后工作站。目前示范区人才总量已超过20万人。

打造高层次人才工作品牌,不断优化引才聚才氛围

      紧密贴合我省重点培育产业发展,按照“注重人才水平、注重技术成果、注重产业化前景,符合加快发展需要、符合优化经济结构需要”的原则,组织实施“特支计划”中的南粤百杰、百千万领军、百千万青年拔尖,以及“扬帆计划”中的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博士后扶持项目。至今已连续评选出四批共59名南粤百杰培养对象(其中郭仁忠、陈勇、吴清平、孟建民、毛新平当选两院院士,吴一龙、王俊2人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一批30名百千万领军人才和49名青年拔尖人才。“扬帆计划”引进紧缺拔尖人才共60名,培养高层次人才93名,博士后扶持项目共扶持博士后50名,入选者分别获得省财政给予的一次性100万元或50万、20万元和每年12万元资助,帮助粤东西北突破人才短缺的“软瓶颈”,助推粤东西北地区人才工作扬帆启航。入选专家在各自领域发挥高端引领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果。

博士后服务我省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对流动站和省属工作站博士后每人每年补助8万元,粤东西北地区博士后每人每年补助12万元。目前共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63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41家。在站博士后2000余人,累计培养博士后8000余人。出站博士后80%左右留粤工作,整体水平居全国前列。博士后工作站数量居全国第二,每年招收人数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据统计,流动站博士后人均发表论文3.7篇,在设站企业获得专利中,博士后工作站的贡献率占30%以上。

推进职称制度分类改革,提升人才评价的整体效能

      在全国率先开展工业设计职业资格制度专技类试点工作,得到人社部、中国工程院和省委省政府时任领导的的高度评价;创新开展工艺美术正高、会计正高、安全工程、知识产权等职称评价,积极服务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出台《关于进一步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价的若干意见》,以简政放权和评价创新为核心,转变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纳入职称评价标准体系,积极为创新驱动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出台《关于突出贡献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定的暂行办法》,为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定开辟“绿色通道”,开展职称评价面试答辩,中小学教师职称试点说课讲课,卫生系列实行考评结合等,通过不断丰富评价模式,评价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开展我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推动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部署实施卫生基层技术人员职称改革,进一步淡化论文和课题要求,完善符合基层实际的职称评价体系,取得阶段性成果。下放职称评审权取得初步成效,将高校正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到部分高校自主开展评审。积极支持向其他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大型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产业密集度较高的地区及行业协会下放正高级或副高级职称评审权。“十二五”期间,全省职称申报量、通过量分别超过300万人和100万人。

 

      “十三五”时期,专技人才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六个人社”的总体目标要求,以建设广东人才高地为目标,加快推进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探索创新省级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构筑人才集聚国际化、人才配置市场化、人才服务法制化的工作新格局,最大限度地培养、引进、聚集、激励各类人才,开创专技人才工作新局面,积极为创新驱动发展作出新的贡献。目标是:全省专技人才总量达到700万,副高以上职称(含非公单位)或博士学位以上的高层次人才达到100万,广东人才高地基本建成。预计2020年专技人才高、中、初级结构比达到14:42:44,初步形成橄榄形人才结构,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以“一地两区三化”为统领,强化人才体制机制建设       

      积极以建设人才高地为重点,紧紧围绕我省建设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和省级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工作部署,以构筑国际化、市场化和法制化的人才制度环境为统领,进一步完善我省人才体制机制,制定实施广东省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服务创新驱动的若干意见,广东“十三五”人力资源服务发展规划,实施更开放、更自由、更科学的人才管理服务政策,发挥市场配置人才的决定性作用,改革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流动、选拔和评价等政策,优化人力资本配置。完善人才发现选拔机制,建设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推动人才立法,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法制环境。

以博士后和专家工作为重点,抓好高层次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活力作用

      全面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创新实施广东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着力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提升国际化水平,扶持创新创业,将博士后制度打造成为青年创新人才快速成长的“高速路”。切实做好专家选拔培养和服务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专家服务基层一线的指导带动作用。继续推进“广东人才特支计划”,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推进“广东扬帆计划”,为粤东西北地区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

加大职称制度改革力度,激发专技人才活力推动创新创造

      一是深入推进职称分类改革。研究制定我省深化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统筹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建立符合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特点和成长规律、与企业用人制度和事业单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的面向全社会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价体系。二是切实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厘清政府、社会组织、用人单位在人才评价中的定位。加快职称评审权下放,逐步将水平评价类职称的具体认定工作交由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承担,逐步向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大型骨干企业和产业密集度较高的地区下放职称评审权。三是分类完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科学确定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定标准。突出创新导向,加大基层倾斜力度,重点评价其业绩贡献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职称评价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服务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及时拓展职称评价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