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耀瓷文化饕餮,华农珠江三下乡队伍“希冀队”到访陕西耀州窑博物馆

21.07.2015  11:52

作为文化调研的一站,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希冀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于7月16日上午到陕西铜川耀州窑博物馆进行参观及相关调研工作。“土是有生之母,陶为人所化装,陶人与土配成双,天地阴阳酝酿。水火木金协调,宫商角征交响,汇成陶海叹汪洋,真是森罗万象。”郭沫若一诗寥寥几笔却道出了对陶瓷最高的赞美,在感叹耀州窑文化博大精深之余,其传统技艺传承问题更是牵绕着每一位希冀人的心。

 

 

寻访耀州窑遗址,觅陶瓷文化发展之轨

耀州窑博物馆建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十里窑场”遗址之上,集遗址遗迹展示、文物标本陈列、模拟古代制瓷工艺演示三位一体,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陶瓷博物馆。博物馆内根据耀州瓷出产和发展、兴盛等不同时期分为九大文化展厅,希冀队队员们通过观赏耀州窑各时期的作坊具、窑具等文物,了解耀州窑从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到现代至今1400多年的烧瓷历史和文化成就。除此之外,馆内还有情景模拟、陶艺中心等展示区域,力求多样化展现耀州窑的魅力。例如,古代制瓷工艺流程演示让队员全方位认识瓷艺制瓷制作过程、“侧悬浮成像”演示则带给队员们独特的立体感官享受。

 

对话馆长禚振西,寻传统技艺兴衰之变

        “希冀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来自广东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今夏,他们把探寻耀州窑文化作为文化调研主题,远赴陕西铜川,深入有“古陶瓷活化石”之称的陈炉古镇,展开一系列调研活动。在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馆长禚振西的交流中,希冀队队员针对这几天在陈炉古镇调研的所见所闻,向她抛出如“为何耀州窑的烧制技艺在陈炉古镇能够延续至今?”等问题。

以陈炉古镇为例,禚振西把耀州窑传统技艺的发展延续性因素归纳为四点。一为制陶匠人具备“肯学”的特点,善于借鉴优秀的事物,广泛学之。二是制陶匠人生来的信心,充分认识自身的劣势,以瓶颈作动力反败为胜。三为结合客观需要紧跟市场步伐,四则归功于其创新精神,意旨陈炉人在宋代制陶工具的全面改造,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而关于近十余年耀州瓷出产减退的原因,她则认为多与交通和水资源有关。

 

保护非物质遗产,希冀人一直在路上

        据悉,耀瓷烧制技艺于2006年成功申请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流传一千多年的传统陶瓷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急需抢救的困境。华农大珠江“希冀队”从13年开始专注于社会实践服务活动,本次调研以探寻陈炉耀瓷文化为契机,望为保护中国非遗文化贡献一分微薄之力。

      谈及耀州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禚振西表露出赞同与期待。她坦言,耀州窑从形成到发展,无论是其技艺造诣或是背后的人文内涵,都具有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与及时性。同时,她对保护非遗文化的方向给予了建议:最基本的一点是学会认知,即认清需要保护的是什么。其次,还要就要弄清“如何保护”问题。即通过采访、调研,寻找合理的措施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希冀队”指导老师李娜亦表示通过参观耀州窑博物馆和交流获益良多,在往后十余天的调研中,她将带领队员们对陈炉耀瓷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