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赴马来西亚 “三会一国”之旅撬动东亚合作大局

20.11.2015  13:21

视频:李克强将出席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并访问马来西亚 来源:中央电视台

李克强离京赴马来西亚 “三会一国”外交之旅撬动东亚合作大局

中新社北京11月20日电 (记者 郭金超)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日中午乘专机离开北京赴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开启此次“三会一国”的外交之旅。

在接下来三天四夜的时间里,李克强将出席第十八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第十八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和第十届东亚峰会(10+8),并对马来西亚进行正式访问。北京的专家指出,在东亚合作发展的关键节点,中国总理此行将为加速构建东亚区域一体化注入强劲动力,撬动东亚合作大局。

所谓关键节点,首先指今年年底,东盟即将建成共同体,这是亚洲地区第一个次区域共同体。同时,中国和东盟已实质性完成自贸区升级谈判,中国—东盟对话关系明年还将迎来25周年,东盟自身发展、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面临新机遇。

外交学院副院长江瑞平说,在这个关键节点,双方应保持良好合作势头,为未来五年深化合作作出新规划。

规划机制未来是本次会议的一大重点。按照日程,“10+1”领导人会议将率先举行。中方透露,李克强将在会上亮出“中国方案”。他将重点阐述中方对东盟政策,继续推动落实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东盟“2+7合作框架”等倡议,重点推进产能、互联互通等合作。

有观察指出,中方倡议和主张着眼长远,契合该机制发展实际。江瑞平以国际产能合作为例说,在当前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重塑过程中,通过国际产能合作优化,将给整个区域合作提供新动力,意义重大。

本月初,停滞三年多的中日韩首脑会议再度重启,“10+3”机制发展迎来关键期。中日韩在“10+3”层面上如何互动引领区域合作,令随后举行的“10+3”领导人会议颇受关注。

“10+3”是东亚合作主渠道。江瑞平指出,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机制的恢复,东盟即将建成共同体,有利于重振东亚合作的势头。

但与“10+1”机制相比,“10+3”机制目前在自贸区建设和相互 投资 方面相对滞后。据知,基于补短板考虑,本次会议上,中方将提出倡议推动加快《区域全面 经济 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程,共同努力实现2020年建成东亚经济共同体目标。

在此次系列会议中,东亚峰会将最后上演。这个“领导人引领的战略论坛”,汇聚了中、美、俄、印等主要大国,是连接东亚合作和亚太合作的重要平台。今年是东亚峰会成立10周年,各方十分关注峰会未来发展方向。

须看到,由于这一机制下参与国家的复杂性,个别国家试图在这一场合讨论其他话题。

对于峰会发展,中方将在今年东亚峰会上强调继续坚持峰会战略论坛定位,继续坚持东盟主导、协商一致、照顾各方舒适度等原则,推动各方继续落实《〈金边发展宣言〉行动计划》,促进能源环保、 金融 、东盟互联互通等重点领域合作,继续坚持经济发展和政治安全“双轮驱动”,促进峰会 健康 稳定发展。

对此,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指出,该机制核心议题应是经济合作,目标是共同繁荣与发展,不应过度强调有争议的政治安全问题,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和政治安全“双轮驱动”,不能有所偏废。

在结束系列会议的日程后,李克强将开始马来西亚的访问行程。这是他就任总理后首次访马。

当前中马关系发展顺利,双方领导人互访频繁,2013年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经贸合作走在中国同东盟国家合作前列。

访问期间,李克强将同纳吉布总理举行会谈,就两国关系和各领域务实合作深入交换意见,规划未来中马关系发展。双方还将共同见证签署经贸、文化等一系列务实合作文件。李克强还将广泛接触马各界人士。

分析认为,此访将深化中马友好,全面提升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水平,推动中马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再上新台阶。

值得注意的是,马来西亚在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中也扮演重要角色。1991年,时任中国外长作为马来西亚政府邀请的客人,出席在吉隆坡举行的第二十四届东盟外长会开幕式。中国与东盟的磋商对话关系由此开始。江瑞平认为,此访影响将超出双边范畴,对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推动和引领作用。(完)

前5个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 同比增长12.5%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王希)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至5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新浪广东
农业农村部部署高温防御工作 落实抗旱保苗关键措施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于文静)据中国气象局新浪广东
端午节假期出游人次破亿 文旅产品服务丰富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徐壮)文化和旅游部24日公布2023年端午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综合测算,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新浪广东
深中通道完成海底穿针 深圳和中山在海底实现牵手
  新华社广州6月11日电(记者田建川、齐中熙)1新浪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