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创业创新呼唤互联网金融

30.11.2015  13:53

  ■ 辛 平

  本报报道,近日在第四届客都财富论坛暨“互联网+信用三农”宣传推广会上,我市3个农业项目众筹成功。

  当下,面对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品质的更高要求,农业需要在农资研发、农资投入、农产品种植和销售等方方面面进行科技创新。鉴于农业存在生产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弱、科技研发费用等诸多问题,“三农”的创业创新不仅需要大量懂经营、会技术、爱创新的高素质农业经营人才,更需要包括农技推广体系、金融服务体系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互联网+信用三农”众筹新模式,让传统银行难以覆盖的农村借款人能充分享受贷款的高效与便捷,解决了农民“短、小、频、急”的资金需求,无疑是纾解普通农民和农村创业者抵押难、融资难问题的重要渠道。农村创业需要这种便捷的金融服务。

  相比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扶持“三农”具有明显优势。一是农村金融具有强烈的周期性,但传统金融无法满足,互联网金融则可根据农民贷款需要设计周期灵活产品,解决农民的燃眉之急。二是互联网可以融通社会力量,让城市富余资金回流农村,以发达地区反哺欠发达地区,实现项目供需两旺。三是用创新降低违约风险。比如贷款利息可用待售农产品来抵扣,农民只需按期归还本金,无需再额外支付利息和其他费用,既减轻了负担,又实现了销售;互联网的宣传效应可以帮助农民产品的推广,实现增收致富,主营业务不断扩大,最终降低项目风险。

  在日前举行的第六届广东农博会上,我市参展的45家企业170多种优质农产品有21个品牌入选名特优新农产品,包括梅州金柚、平远慈橙、大埔蜜柚、嘉应茗茶和西岩乌龙茶5个品牌入选区域公用品牌,钟章美竹稻米、泰农粤东黑猪、客家公主娘酒、飞天马乌龙茶等16个名牌入选经营专用品牌。做大做强这些名、特、优、新农产品,让更多梅州农产品脱颖而出,助推农户致富,显然离不开金融化和信用化深度融合。应运而生的“互联网+信用三农”这一众筹新模式,为“三农”创业创新提供了新的视野和途径。

  当然,为使互联网金融为破解农村金融难题发挥更大作用,需要明晰监管部门的职责,建立相应的信用数据库,以降低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信贷风险,确保互联网金融为“三农”创业创新发挥更大更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