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包”无力 “车闹”频现

30.11.2015  18:41
原标题:“三包”无力 “车闹”频现

  近日,一位气囊自爆车辆的车主在新港东路进行维权。车主要求退车或者换车,但车商又拒绝承担责任。无奈之下,车主采用了这种闹心又劳力的维权方式。

  今年10月,有“神车”美誉的大众在美国被认为在尾气排放上造假。此前,大众在华先后爆出“DSG”和“断轴”事件。在更早的时候,现代起亚在美国发生过“油耗门”,夸大在美销售车型的燃油经济性。汽车安全关乎人命,汽车可靠性影响人们生活质量。但是,一而再,再而三,汽车企业爆发诚信危机。虽然有误伤可能,但频发的诚信事件,让人们不禁感慨:为何受伤的总是你?幸好,中国有汽车三包,“包修、包退、包换”,让消费者有法可依。但是,汽车三包推出两年,“车闹”依旧屡屡上演。每逢车展,必见维权。问题到底出现在哪?

   车闹VS“三包”:关键在成本!  

  汽车“三包”,为何不被消费者信任?车主邓先生告诉记者,汽车“三包”更多保护经销商。邓先生购买一豪华品牌车,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B柱漏风,协商无果,只能通过堵门的“车闹”方式逼迫经销商屈服。车主王先生新车买来六个月遭遇变速器漏油,从坐下来谈演变成最后的刀剑相向。

  记者采访了解到,车主普遍反馈,汽车“三包”各项规定具体,唯一缺点是操作成本高。成本不仅包括金钱,也包括时间。走完三包整个流程,需要数个月乃至半年时间,中间一旦有反复,时间会拖得更长。车买来就要用,放在那里会贬值,谁都耽搁不起。一项规定如果操作成本高,那就是摆设,没有其他价值。 

   “车闹”从线下蔓延至线上   

  “车闹”有些时候能解决问题,但更多时候是“两败俱伤”。为提防车闹,重大场合如车展,车企都会做好安保工作。小范围事件,车企和经销商会选择直接报警,让当地有关部门进行协商解决。消费者则采取游击战术,且“抱团取暖”,壮大声势。日前在某车展上,为防止展馆的“车闹”蔓延到展馆里,一小部分车企不惜在展台周围安排两圈的防线,防线上站满安保人员,如临大敌,生人勿进。“车闹”则转移战场,在展馆之外,涉事车辆被高高放在拖车上,车主拉横幅,现身说法,发放传单。

  “车闹”战场还从线下蔓延到线上。尽管汽车三包出台,但中国仍有大量的汽车投诉网,近两年又增加许多汽车投诉APP,每个小城镇都有一个。这些网站都和APP打着为民请命的口号,某些时候,也确实做一些事情,但其本身又有自身利益的诉求。所以,他们收集到投诉信息之后,是认真联系车企解决,还是以此作为把柄要挟车企,就不为外界所知。  

   汽车“三包”扛不起“诚信” 

  呼吁八年之后,汽车三包于2013年10月1日推出开始实行,是解决消费纠纷的重要枢纽。但凡矛盾,都可以放到这个“天平”上称量一番,分出对错,但现实却相当骨感,极少中国消费者选择走汽车“三包”路线。国家统计局推出缺陷信息采集系统,收集来自全国的汽车缺陷信息。11月11日至11月22日,全国仅有187条投诉信息。先不说投诉内容,就说数量,实在少得不能再少。要知道,中国每个月新车销量已经有200万辆。

  消费者有法不依的原因很简单,还未对汽车三包建立起足够的信心,且没有太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耗在维权上面。在车主眼中,繁琐的汽车“三包”维权流程,在某种程度上,便是在保护汽车企业和经销商的利益。反过来,则是给车主设置障碍,提高维权门槛。相比于依靠汽车“三包”,“车闹”简单、粗暴、收效快,根本没啥门槛,找辆拖车,做条横幅,印些传单,谁都可以闹一把。更为关键的是,以前太多成功先例。 

   车企诚信?不是百分百  

  不排除一小部分“车闹”将小事化大,进而敲诈勒索的可能性存在。“车闹”之所以被称为“车闹”,是因为某些时候确实是无理取闹,但车企也不能完全置身事外。方兴未艾的大众“尾气门”不仅给自己一记重拳,而且捅了整个汽车行业一刀。在许多人眼中,大众都会造假,其他车企的诚信可想而知。或多或少有造假或吹牛方面,只是暂时没有发现。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数年前,现代起亚就在北美被曝光油耗造假,而高田气囊事件导致数千万辆汽车被召回。在更早的时候,夸大发动机输出是汽车圈公开的秘密。大众将造假归咎于某个人和某个团队,努力将大事化小,但在明眼人看来,这是避重就轻,个人为整个体系担责。

  如何界定“车闹”,车企和消费者如何解决相互的诚信问题,解决关键还是在汽车“三包”上。但比较可惜的是,汽车“三包”扛起这一重责还需要一段时间。替代方案是,车企进一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降低产品瑕疵率。而消费者在提车验车环节上,多下心思,避免购买到问题车。

  在美国“不诚信”,成本太高! 

  大众汽车作弊不单单发生在美国,但为何偏偏在美国被揪出来?因为美国民众不仅关心自家汽车尾气,还留意邻居家不同品牌汽车的排放,一旦觉得气味过于明显,便会投诉。再者,美国环保署真的是在干活,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发现作弊,马上开出天价罚单。按照美国法律,不但要计算每辆车已发生的污染,还将以后要发生的污染也计算在内。

  外国企业进入美国,尤其汽车企业进入美国,都是小心翼翼,担心犯错,因为犯错的成本实在太高。数年前,丰田就在美国召回超过千万辆的汽车,虽然丰田从头到尾不认为自己有错。一个负责任到近乎“流氓”的监管部门,对于维护消费者权益是大有裨益的。

  反观中国,不得不说,“不诚信”的成本太低。就算违约,也是“按合同办事”,合同里的赔偿金额就算再高,之于汽车巨头都是沧海一粟,不值一提。

  诚信与被诚信,还要看博弈的双方。车企与消费者之间,主动权显然在车企手中。但换成是量级相当的对手,比拼的就是硬实力,诚信反倒变得无关紧要。最近,东风日产深陷“广告门”,本就理直气壮要求赔偿的一件事,在强大的对手面前,变得错综复杂起来。

  全方位监督,严厉的问责,不仅对企业也对个人。一旦发现搞欺诈、不诚信,就要让其付出高昂的代价。但是在中国,现在还做不到这点。(周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