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护林挡吹走雾霾大风?专家:挡不住能清霾

19.01.2017  12:31

  (原标题:“三北”防护林挡住吹走雾霾的大风?专家:挡不住,还能清霾)

  1月15日—17日,又一轮大范围雾霾笼罩华北黄淮等地。连续几天的重污染天气,更让人们期盼冷空气带来大风,吹走雾霾。往往这个时候,“三北”防护林和内蒙古风电场就成了“背锅侠”。

  不过据最新的科学研究显示,“三北”防护林不但没有加重雾霾,反而对雾霾有清除作用。这个锅背得真冤。

  基于长期的数值模拟和观测研究,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马建民和其团队科研人员分析得出,与1982年相比,2010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对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吸附和清除作用增长了60%,对PM2.5的吸附和清除能力增加了30%。马建民介绍,自1999年到2010年间,该工程清除了我国北方约3000万吨的PM2.5,其中清除最多的地区是华北片,清除量达到PM2.5总量的0.9%。

  据马建民介绍,如果按计量单位算,“三北”防护林在1982到2010年期间对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吸附和清除达到了110万吨,其中“三北”防护林的华北片区占总清除量的50%左右,“三北”防护林对改善中国北方空气质量意义巨大。

  此前,关于“三北”防护林阻挡了大风,导致京津冀雾霾频发的论调甚嚣尘上。有称“三北”防护林和内蒙古的风电场影响了北京地区的风速,“把北京的大风偷走了”。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朱荣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三北”防护林、风电场与雾霾的形成之间没有对应关系,“真正冷空气来时,这些都阻挡不了大风”。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徐祥德院士表示,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认为,发展风电对局地风速虽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的范围非常有限。丹麦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研究结果表明,风电场对下游几公里到几十公里范围的地面风速有明显影响,但超过100公里,影响可忽略不计。北京市中心距离内蒙古400多公里,距离张家口约200公里。所以内蒙古和张家口地区的风电不会对北京地区风速产生显著影响。

  防护林带对风场的作用主要是大气边界层以下的近地层影响。而能驱散京津冀区域重污染天气的是大范围冷空气来袭或降水“湿清除”效应。冷空气影响范围垂直方向远远超过边界层或1500米以上的,其水平尺度可达百公里以上,“三北”防护林不可能阻挡冷空气或寒潮,并影响下游大范围区域风场。

  可近几年确实感觉大风越来越少了呀!“从气候条件看,主要是最近几年,冬季冷空气来的不那么频繁了,强度也不够。”朱荣告诉记者,近几年气候资料显示,华北地区、北京的大风日数和年平均风速都有明显下降。尤其是大风日数,与前30年的均值比,可谓是断崖式暴跌。

  朱荣告诉记者,其实风的本质是空气流动,导致空气流动的根源是空气温度和密度的差异。由于陆地和海洋性质不同,冷热变化有差异,冬季陆地冷于海洋,风从亚欧大陆的腹地(西伯利亚)吹向太平洋,所以北京冬季多西北风。由于全球变暖,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暖冬的增多,减小了冬季海洋和欧亚大陆的温差,因此空气的流动也就不如之前快,风速也相对应减小。

  从冬半年强冷空气和寒潮次数的年代变化来看,60—70年代的寒潮和强冷空气相对较多,80年代明显减少,90年代以后又稍有增多;对应风速变化来看,60—70年代北京平均风速较大,80年代明显减小,90年代又有所增大。如此看来,北京的风速变化还是自然因素起了主要作用。除了全球变暖,城市化发展增加了地面附近的摩擦作用,高大的城市群会产生绕流阻力,也使得风速可能会减弱。

  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称,植树造林增加植被最重要的功能是防沙固沙,延缓荒漠化。植树造林不仅不会造成雾霾,对雾霾的治理还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北京林业大学有专门研究,植物叶上吸附雾霾是肯定的。

  兰州大学科研人员研究也证实了这样的观点,监测显示“三北”防护林内的大气污染物比林外的污染物含量低。他们预测,“三北”防护林工程到2050年建成时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和清除将继续增长。其中,对强致癌物多环芳烃的吸附和清除作用较1990年相比将增长1.9倍。

  因此马建民等科研人员建议:在“三北”防护林工程接下来的建设中,相关部门应考虑到不同树种对大气污染物的吸附和清除作用以及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作用,宜选择耐旱、耐寒、既有利于吸附和清除大气污染物、又能减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生物排放的树种,以更好地发挥该工程的相关作用。

  “最强沙尘暴”里的 治理命题(2015年)

  4月15日傍晚,北京遭遇沙尘暴突袭。据称,这次沙尘暴是近13年来北京遭遇的最强沙尘天气。本是春光明媚好时节,却被一场沙尘暴搅了心情。

  这些年来,随着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的实施,沙尘的危害已经大大减弱。然而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全国范围的生态环境治理,仅仅是还清历史旧账,就很不容易。与此同时,汽车工业等新污染源的出现,也让治理任务面临新的挑战。

  有网友感叹,宁愿忍受雾霾也不要沙尘暴。事实上,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既不喜欢沙尘暴,也难接受雾霾。所以,在治理雾霾的同时,不可忽略治理沙尘暴。本轮沙尘暴可视为一次提醒,沙尘暴并未远去,更未绝迹,如果掉以轻心,或有卷土重来的可能;如果高挂免战牌,它甚至会变本加厉。沙尘散去,蓝天回归。一切似乎归于平静。然而,要迎来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态,还需要我们不懈努力。

  “三北”防护林工程谋划未来10年发展 “路线图”(2009年)

  为解决“三北”地区生态恶化问题,中国政府从1978年开始实施“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谋求在中国北方筑起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如今,三北防护林工程区占中国国土面积的42.4%。经过30多年的建设,工程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0.51%,治理沙化土地27.8万平方公里,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8.6万平方公里,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粮食稳产高产,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国家林业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局长潘迎珍表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宏伟工程,不仅是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工程,也是全球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

  “三北”防护林:从防护到致富(2012年)

  从“沙满天”到“景如画”

  52岁的刘恒泰是平鲁区下木角乡打草坪村的村民。这位曾经远近闻名的养羊大户已经承包造林8年了。“我那时候看到自己养的羊把山上的草都啃光了,觉得对不起家乡”,现在的刘恒泰拥有1万多亩林地,为从前的荒山披上了“绿衣”。

  平鲁区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汇,高寒、风沙、水土流失威胁着这里脆弱的生态。“平地有沙皆走石,荒边无树鸟无窝”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自从加入三北防护林体系之后,平鲁区的造林种草开始高速发展。

  中国“三北”防护林始建于1978年,工程涉及十三个省份,占国土面积的42.2%。这道防风锁沙的绿色屏障,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工程。

  “以前一下雨,山沟里就发大水”,刘恒泰说,“前几天下大雨,我专门在沟里站了几个小时,一点积水都没有了。”

  变化还不仅仅是这些。刘恒泰告诉记者,从前井里打不出水来,现在他村里的地下水已经喝不完了。虽然造林可能持续多年才见效益,但刘恒泰认为这些生态上的变化让他的精神非常满足。

  从“穷种地”到“富造林”

  “苗”和“水”是造林的两个关键。平鲁区大大小小的苗圃加起来有2.5万亩。在这些苗圃里,随处可见戴着白帽子白手套的护林工人在田间忙活。

  今年43岁的曾卫蓉是平鲁区向阳堡乡杨树坡村的村民。“现在一天工作七、八个小时,能挣100块钱,”她边说边抡起锄头铲苗圃里的杂草,深色的裤子上不断地有泥浆溅上。

  曾卫蓉告诉记者,不除草的时候,她也会帮忙栽苗护苗,“以前种地没办法打工,现在有活干了”。

  记者看到,跟她一同在苗圃里工作的大都是40多岁的中年妇女。据护林员郝秉良介绍,以前这些妇女只能种地,平均每亩地一年能挣100块钱就不错了。但现在大部分农民都退耕了一部分土地,没事的时候能到各个苗圃里打工,“挣个双收入”。

  育苗让井坪村人赵依如发家致富。64岁的赵依如有一块30多亩的土地,他在这块土地上耕种了几十年。他告诉记者,平鲁自然条件不好,过去打不下粮食,一年只有1万多块钱收入。

  现在他在自己的土地上育苗。这个苗圃每年能为他带来20-30万元的纯收入。去年他卖出的苗木更是高达60多万元。“虽然还是辛苦,但是比种地强出10倍不止”,赵依如指着自己肩头被太阳晒掉皮的地方咧开嘴笑。

 

前5个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 同比增长12.5%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王希)国务院国资委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至5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新浪广东
农业农村部部署高温防御工作 落实抗旱保苗关键措施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于文静)据中国气象局新浪广东
端午节假期出游人次破亿 文旅产品服务丰富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徐壮)文化和旅游部24日公布2023年端午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综合测算,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新浪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