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三有”催生气象新业态

31.12.2015  18:39

  在广东气象部门,问一问干部职工,气象现代化是什么?人们都会如数家珍般道出:外部表征“看起来是”、公众认知“感觉到是”、干部职工“享受到是”,体制机制“有创新”、科学管理“有套路”、核心技术“有突破”,被干部职工总结为“三是三有”。这也是广东省气象局领导班子带领全省气象干部职工历经四年探索实践的成果。

  自2012年3月12日,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与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决定将广东作为气象现代化试点省,签署《加快气象现代化试点省建设合作备忘录》起,郑国光先后7次会见广东省党政主要领导,4次到省气象局检查指导,为广东省气象现代化工作确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省委书记胡春华到省气象局检查指导工作,要求将气象管理体制改革纳入省委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方案中;省长朱小丹到中国气象局签署合作备忘录,要求建设“过硬的、经得起检验的”气象现代化;省委副书记马兴瑞到省气象局专项调研,部署全省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在一系列政策指引下,广东气象部门以建设“世界先进、中国特色、广东风格”的气象现代化为目标,以“三是三有”为愿景,开始大胆改革探索,闯出了一片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气象发展新天地。

  省政府连续四年将气象现代化工作纳入重点工作督查,确立了46条对各市政府的考核指标,省气象局将其细化为108条部门考核指标。

  今年是广东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建设收官之年,广东形成了气象事业发展的新业态,全省气象现代化综合指数2014年达84分,比2012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

  精心谋划 以灾害预警为抓手打开“突破口” 

  刚接到现代化试点建设任务时,省气象局局长许永锞有点迷茫。“如果一个单位外表看起来破烂不堪,设备简陋不精良,如何让人相信这是现代化的气象事业。”他想,至少要先看起来是“现代化”。

  外部表征不只是翻新台站、建设平台、增加设备,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省气象局党组反复思考、讨论、调研,找出问题,分析需求,认为原有的运转模式已经跟不上气象事业发展以及社会需要,由表及里的确要“翻新”了。

  决策者和普通百姓不但需要针对自然灾害的预报预警,还关注次生、衍生灾害。预报服务人员必须了解不同气象灾害会引发哪些次生、衍生灾害,分析“启动何种预警”“何时启动”“启动何种级别”。

  光有预警还不够。省气象局副局长邹建军清楚地记得,2013年台风“天兔”登陆汕尾时,一位老人家对他说:“收到了预警,但不知道该怎么办。”因此,预警之后必须有预案。预案应由政府牵头,调动各相关部门和行业力量。这不意味着气象部门不用发轫,反而要作为预案的最前端,并提供科学支撑。

  省气象局领导通过顶层谋划,气象现代化的思路渐渐形成。作为政府防灾减灾应急预案的核心支撑,气象部门必须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以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为突破口,拓展业务新领域,配备相应人员及基础设施。

  万事开头难,第一步要做好事权划分。省气象局领导开始了宣讲发动、试点带动、督导推动,先后举行了10次务虚会,召开了18次全省性的工作推进会和283次专题协调会,深入基层单位督导现代化建设近500次。广东气象部门出台了《广东省气象局“三是三有”工作指引(2013-2015年)》,明确气象现代化的愿景,统一气象现代化建设标准;印发了《广东气象现代化新型台站建设标准及考核办法》,开展以服务能力建设、业务能力建设、支撑能力建设,社会管理、部门管理,工作条件保障、生活条件保障、经费保障等八方面为指标的气象现代化新型台站建设。

  2012年,局领导分头到基层进行宣讲。当时,基层气象局不理解,觉得这样的“现代化”构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有人说这想法“简直是疯了”。但更多人认为,气象部门只有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老百姓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才会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取得事业的更大发展。

  新丰县是广东首个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地区。这个贫困县深受自然灾害影响之苦。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当天,新丰县时任县委书记陈俊林主动找到省气象局,他希望以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为抓手,打造平安山区。

  同年,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成立。给机构“填瓤”的工作被省局领导概括成“一撇一捺”,“一撇”是成立机构、招聘人员、培训队伍;“一捺”是打造集预报预警预案为一体的流程平台出效果、见成效。

  在机构成立后,新丰县委、县政府给予了很大支持:当地建立起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稳定持续的气象公共财政保障制度。陈俊林觉得这项“投资”很值得。“2013年,这里先后遭遇洪灾和超强台风,由于准确的气象预报预警及有效的部门联动,基本避免了人员伤亡现象。”陈俊林说。

  新丰带了个好头,越来越多的地区意识到,气象局应是地方政府的重要一分子,他们能做的不只是“预报天气”。

  很快,各地根据气象灾害分布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优化结构,创新体制机制,新成立地方机构111个,新增加地方气象编制1365名。目前,除了防雷减灾管理机构和人影机构外,已成立省、市、县(区)三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95个,三种不同的“灾害治理”模式已经形成。“一模”,即整合应急、三防、气象等多部门的资源,工作平台在政府或部门,委托气象局代管,发布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三大类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如阳江市;“二模”即整合应急、气象等部门,工作平台在部门,发布自然灾害类突发预警信息,如肇庆市;“三模”即发布气象灾害类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如东莞市。目前,“一模”“二模”“三模”分别有20个、62个和20个,形成党委、政府主导气象现代化的良好局面;预警发布渠道增加到10种,全省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由80%提高到90%。

   创新驱动 以核心技术为牵引实现“靶向预警” 

  如何才能让预报做得准、发得出、用得上?无论业务如何拓展,预报仍是支撑政府防灾减灾的关键核心。

  2012年成立的广东省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就是要努力解决关键核心问题。“数值预报重点实验室更多以应用为导向,想解决什么业务问题就从什么地方进行突破。”实验室主任冯业荣说。

  为了摆脱国外预报模式的“束缚”,实验室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区域GRAPES业务数值预报模式系统;为了解决台风预报中降水的核心问题,实验室发现了台风内部结构中的冷池和锋生作用是降水非对称的原因……通过一个个技术突破,数值模式提前4天预报出台风“彩虹”将登陆雷州半岛,登陆时间误差10分钟,降水分布预报准确,路径预报误差历史最小,24小时误差仅30公里。

  不过,如何把核心预报技术融入业务应用,又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过去的气象预报分级制作,层层下发,三级订正,观测、预报、预警、预案、发布,几个流程横向、纵向走一遍,其价值也随之减少,这显然不能满足地方防灾减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现在,省、市、县三级预报员利用数字网格预报制作系统,全省共享共织“一张网”,从监测、预报到发布,将流程扁平化。

  “如果说以前气象部门是‘参谋’,新业态下就逐步转为‘参谋长’了。”阳江市委书记魏宏广的这句话毫不夸张。气象部门为了做“参谋长”,任何有关公众安全福祉的细节都不能放过,它们被编织在“一张网”中,解决原来可望不可及、捉襟见肘的问题。

  依托原有的气象预报空间格局,不能满足当地需求怎么办?精细化数字网格预报业务从试水到自由“游弋”,省气象台台长曾沁的切身体会是用数字化包装原来的定时、定点、定量,预报模式分辨率从36公里提升到3公里,实现了离散站点预报到数字格点预报的转变。

  气象部门原有的观测布局不能满足网格化需求怎么办?要吸纳本部门和外部门所有的观测体系。许永锞回忆:“很多年前,外部门要气象资料,还要省着点给;现在,有什么,巴不得都给出去。只有相互交换了数据,分析加工后才有大数据。”现在,从农口到防灾减灾18个相关部门的数据已经充分融合。

  预报预警发布渠道多,有延时怎么办?一键式发送技术让应急信息、气象预警信号等实现5分钟内靶向式覆盖;预警短信发送速度也由2000条/秒提高到5000条/秒,年受众5.5亿人次。公众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气象信息共享包”,选择自己喜欢的服务方式。

  灾情千差万别,基层气象部门如何根据预报进行最优应急?各地工作做在前端,通过科学分析,逐步建立了预警引导预案库,基层气象工作全部接入“一张网”,根据当地情况进行本地化修订。

  预报出现偏差或有盲区怎么办?通过实时监测系统第一时间订正,预报时间轴的每一段都有技术响应。用网格员手机APP对盲区进行覆盖;如果灾害地点形成“孤岛”,无人机便可进行补充。

  技术突破、流程优化、科学管理,最终让公众感受到了什么是现代化。数据很好地说明了问题——气象灾害对GDP的影响率连续3年低于0.8%的目标,因气象灾害死亡人数3年降幅达50%;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总体满意度连续4年位居40个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前4位;公共服务覆盖率从80%提高到90%,气象数据部门共享率达95%。

    以人为本 筑造人才“蓄能池”,让干部职工有稳稳的幸福感 

  “以前地方政府开会很少想到我们,就算被叫去参会,我们的底气总有些不足。”肇庆市气象局办公室副主任邹志强说,心理没把握、工作没抓手。两三年前,肇庆几场大雨导致西江水患严重。肇庆市气象局借此发轫,第一时间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当地政府慢慢发现,气象部门虽小,但作用还挺大,小到衣食住行,大到气候变暖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有气象的份,而且做的还都是政府需要、想做的事。

  有为才有位,在相关政策文件的支撑和当地政府的需求引领下,肇庆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起来了,业务流程也理顺了,在全省“一张网”的平台上,能够一键发布各类预警信息。

  “现在当地百姓都说我们的气象工作‘高大上’,干部职工精神风貌明显不一样,干劲更足了。”邹志强“享受到的”是气象事业地位提升,工作动力变强。自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运行以来,他们接到过当地政府的电话,希望将西江翻船的突发事件通过平台进行发布;也接到过周边村民的电话,说由于风调雨顺,有一阵子没听见村里预警喇叭出声了,别是喇叭坏了误了事。

  广东省气象局“马首计划”专业总师高权恩“享受到的”是他带领的气象服务团队的进步。今年一年,高权恩坚持“扶上马”理念,先后到广东揭阳、惠州、汕尾、深圳、新会授课。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基层台站年轻人的精神风貌。“气象服务不是坐在业务平台前拍脑袋想出来的,年轻职工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这样做出的气象服务总能给人惊喜。”高权恩说。

  阳江市气象局局长梁域“享受到的”是基层干部职工通过付出换来了“稳稳的幸福”。阳江建立了突发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在台风“彩虹”来袭时,整个防灾减灾流程有条不紊,实现人员“零伤亡”。“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今年全年全市气象科技服务总收入比去年减少44.6%,当地财政资金支持比去年增加45.3%。”梁域说。

  人是现代化的根本动力。许永锞说,如果人缺乏—种能赋予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现代心理基础,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向现代化转变,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平台,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所以,广东省气象现代化建设以人为本,筑造气象人才“蓄能池”,实施“马首计划”,建立专业技术总师制度,发挥“专业总师”在现代气象业务发展和科技创新中“唯其马首是瞻”的作用,带动创新团队建设;实施青年英才“上马计划”,建立青年科技人才培育扶持制度,已选拔和培养了63人,务求“扶上马,送一程”;印发了人才激励保障暂行办法、长期扎根基层气象工作者激励暂行办法、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技术带头人培养管理办法等,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状况……这些都让全省气象干部职工真正享受到现代化的成果。

  一个由行政管理、基本业务、技术支撑、科技服务四部分构成的气象新业态正在广东逐步形成。广东气象将以防雷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深化气象制度改革,强化核心技术创新,提高预报预警水平,力争到2020年建成“过硬的、经得起检验的”气象现代化。

来源: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