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上市莞企星河生物“大换血”的背后

24.10.2016  17:37

星河生物未来将聚焦于肿瘤专科领域的医疗设备、技术和服务

东莞时间网讯 “食用菌第一股”星河生物在A股上市6年后,发生了外界看来的一场“大换血”。

从9月9日到10月12日,星河生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但董事长退了,创始高管团队换了,连起家业务也剥离了。短短一个月,“食用菌第一股”就和延续了10多年的食用菌生产说了再见。

星河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叶运寿从 上市公司 “裸退”后,当起了“甩手掌柜”。他有不舍,也有解脱,把公司托付给适合的引路人来管理也许是更好的选择,“医疗设备是新领域,我不懂行”。“裸退”给他浪漫主义的英雄情怀,添加了一层现实主义的色彩。

遭遇产业瓶颈后是坚守还是放手,叶运寿选择了后者。为什么做如此惊人的选择?他不再掌舵的星河生物又将往何处去?对叶运寿和星河生物,这些将是产业转型升级大背景下的又一次务实思考。

A  意外的变局

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星河生物经历“大换血”式的高管大调整后,创业元老全部退出,新任董事长霍昌英将带领一支新的高管团队致力于医疗 健康 产业的业务拓展。

10月13日午间的秋日阳光,温度略高到有些燥热。一如塘厦镇蛟坪83号的星河生物总部大楼外,外界欲了解“大换血”真相的急切。

叶运寿当起了甩手掌柜,但还是东家,是星河生物的实际控制人。他总部大楼最高层的办公室,仍然保持着原样。对这个办公室来说,它的主人什么都没变。星河生物一位管理层说,变化的是“来的(次数)比过去少了”。

“不同企业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期,要做不同的事情”。叶运寿在他的办公室里,平淡地用这句话解释自己的抉择经过了深思熟虑。在他“专业人做专业事”的管理原则里,对不熟悉的新业务,就该给熟悉的人来做。

“像我这样的创始大股东不参与公司管理,在创业板已经出现了很多了”。叶运寿捋了捋思路,估算一下后告诉 东莞日报 记者“至少有20家企业是这么做的”,以此来证明自己做的事情并不稀奇。

叶运寿口中不稀奇的事情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全部完成。9月9日,他向董事会请辞,要求辞去在上市公司、子公司和孙公司,包括董事长在内的所有职务。

和叶运寿一道辞职的,还有财务总监侯建存。时隔11天,星河生物在9月20日发布公告,副总经理黄清华和许喜佳辞职。辞职后的黄清华还是公司董事,而许喜佳继续担任子公司韶关星河的总经理。这四人都是星河生物的元老,几乎都在2005年前就已经追随叶运寿。

9月13日,叶运寿以第一大股东身份向董事会提名总经理霍昌英作为公司非独立董事候选人。而经霍昌英提名,董事会同意聘任黄智莉作为公司新任财务总监。

9月23日,星河生物董事会同意选举霍昌英担任董事长,徐涛担任副董事长,现任董事会秘书邵亚宁兼公司总经理,现任董事张成华为公司副总经理。徐涛、黄智莉、张成华均是玛西普相关人士。

玛西普是星河生物在2015年底作价11.25亿元全资收购的深圳企业,后者是主营伽玛刀治疗设备领域的企业。玛西普成为星河生物全资子公司后,一家食用菌种植企业,进入了陌生的、“高大上”的医疗健康领域。

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星河生物经历“大换血”式的高管大调整后,创业元老全部退出,新任董事长霍昌英将带领一支新的高管团队致力于医疗健康产业的业务拓展。

叶运寿做出决定并最终付诸实践的一周前,霍昌英才知道叶运寿的去意,“大家事先都不知道这件事,他公开要退的时候,高管们都做了劝留,但是叶董是一个想好了就去做的人,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辞职。”

霍昌英对叶运寿的退出表示理解,退出对叶运寿来说也是一件好事,“他对新产业感到吃力,又是一个敢担当的人,认为专业的事就该让专业的人去做”。

B  彻底弃农从医

星河生物发布重大事项停牌公告,宣告要将公司原有主业——种植业(即食用菌)资产剥离出去,这意味着以“食用菌第一股”光环登陆创业板的星河生物彻底“弃农从医”。

2010年12月9日,星河生物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发行市盈率高达138倍,募集资金净额为5.64亿元,超募逾4倍,一时风光无两。其实叶运寿的意图不以上市为终点,而是有着从广东扩张到全国的商业雄心。

在叶运寿的主持下,星河生物大举扩张,先是西进四川,斥资5000余万元控股西充富联食用菌公司;紧接着又拿出8000万元增资子公司韶关星河;然后又豪掷数亿元在河南新建大型生产基地。按照规划,河南新乡项目投产后将使产能扩大2.6倍,着眼北方市场。

2011年,星河生物在业绩上达到了顶峰,当年其实现营业收入2.08亿元,同比增长23.60%;实现净利润5884.96万元,同比增长39.44%。相比之下,上市前的2009年,其年度净利润仅1759万元。

星河生物上市前的招股说明书称,食用菌是高速发展的朝阳行业,公司在全国246家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中排名第一。

高调扩张时的星河生物,正值自身的高成长期和市场的高峰阶段。当形势陡转急下时,这种大手笔就可能带来压力。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称,2009年-2011年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数量翻番,行业竞争加大,市场变成红海。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工业化生产的金针菇售价自2011年起连续下滑,年均降幅约15%,扣除运输费用和经销商利润后已是收入微薄。

在残酷的行业现实面前,星河生物业绩也急转直下。就在2011年“靓丽”年报之下,星河生物就已暴露出不少隐忧,如在产能扩张的背景下,主营产品毛利率却全线下滑。2011年,其综合毛利率下降了6.34个百分点至38.17%。其中,销量第二的真姬菇毛利率下滑最严重,达21.58%。2012年开始,星河生物更是由荣转衰,业绩节节下滑,受主营产品毛利大幅下滑和河南项目巨额减值计提的双重影响,最终在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出现巨亏,分别亏损了1.6亿元和2.93亿元。

对此,星河生物不是没有抗争,2012年以来其多次尝试转型,但均无果,最终于2014年“壮士断腕”,毅然关停了三个工厂,尝试布局大健康产业,并接触医疗器械。而今年9月份“高管大换血”式调整背后,似乎预示着星河生物将彻底转型。10月11日晚,这种猜想得到了证实。

当晚,星河生物发布重大事项停牌公告,宣告要将公司原有主业——种植业(即食用菌)资产剥离出去,资产中只剩下医疗设备资产,这意味着“食用菌第一股”彻底放弃了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