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自由贸易账户上路:价值在于制度创新
5月22日,央行双细则同时落地,上海自贸区自由贸易账户正式上路。6月1日起,在上海自贸区,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审批告知承诺制率先落地……一系列“第一”在这里诞生,一增一减的细微变化在这里发生。经过8个月的运行,上海自贸区已经在投资领域改革、贸易便利化、金融制度创新以及事中、事后监管4方面有了实质性的制度创新和推动。
6月1日起,在上海自贸区,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审批告知承诺制率先落地。这是国内首个在实验室资质认定领域施行告知承诺制以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率的探索。记者了解到,自贸区成立以来,上海检验检疫部门首批推出的6项制度创新试点成果拟在全国检验检疫系统复制和推广。
5月22日,央行双细则同时落地,上海自贸区自由贸易账户正式上路。至此,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相关金融政策7项配套细则全部出齐,自贸区金融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
来自海关的消息显示,今年上半年,海关在上海自贸区已经或即将分批推出14项“可复制、可推广”的监管服务制度。与此同时,从5月1日开始,对自贸区制度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仲裁规则》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自贸区仲裁规则。
一系列“第一”在这里诞生,一增一减的细微变化在这里发生。日前,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大年介绍,上海自贸区揭牌近8个月来,入驻企业达到9000家,前去咨询、访问、登记的人数超过20万;外资企业入驻自贸区的比例,从原来的4%左右上升到10%。
可喜的数据背后,是对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改革的更高要求。在简大年看来,上海自贸区与传统意义上的自贸区“形似神不似”。上海自贸区真正的本质是我国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制度创新完成了,就是自贸区的成功。”
“自贸区是改革的推进器,以此推进形成改革开放,特别是政府职能改革的氛围、环境,这是自贸区的真正价值,这种价值高于衡量传统自贸区是否成功的吞吐量、转口能力等指标。”简大年说。
简大年将制度创新的核心和要害理解为两条——通过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等国际通行规则的推出,要在自贸区形成高标准的投资贸易规则;通过高标准的投资贸易规则的制定、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实现政府的改革,从原来重审批环节过渡到今后重监管环节。简大年强调,制度创新必须更好地和政府的简政放权、企业的用户体验、国际规则、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相结合,才能成功实现自贸区内的制度创新。
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屠光绍日前透露,“即将出炉的2014版负面清单将会进一步缩短,可能要比去年版缩短1/3,同时也会更加透明。”
记者了解到,经过8个月的运行,上海自贸区已经在投资领域改革、贸易便利化、金融制度创新以及事中、事后监管4方面有了实质性的制度创新和推动。今年上海自贸区的“头号任务”是推出第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和管理模式,预计将在第四季度面世。(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