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皇后”的艺术人生
李焕霞24年来送戏下乡2000多场,每每吸引众多乡亲来捧场。图为她到丰顺潭江演出的场景。
我爱这一行>>>
从艺24年,送戏下乡2000多场,足迹遍及全市100多个乡村,被业界公认为广东汉剧“下乡皇后”……对国家二级演员、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汉剧表演艺术家李焕霞来说,汉剧已融入了她的生命,“我这辈子,生为汉剧人,死为汉剧鬼!”李焕霞对记者掏心窝的一番话,道出了她对汉剧执着的热爱。
●本报记者 李少凤
1.几番波折
踏上汉剧路
1987年,李焕霞刚踏入梅县区松口镇的梅东中学,恰逢市艺术学校到校招生。学校推荐能歌善舞的李焕霞前去面试,虽然当时只面向初二初三学生招生,但表现出色的她仍被破格录取。不过最后却因故没能读成。
三年后,李焕霞初中毕业。这时,认定她是戏曲好苗子的市艺校老师王南玉向她透露了一个好消息:广东汉剧院(即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前身)准备开办为期两年的汉剧培训班。这时李焕霞却犹豫了,她犯愁:自己完全没有汉剧功底,要请老师培训,家里又请不起;而且,她在梅城没亲没故,吃住怎么解决?王南玉的一番话让她感动至今:你住我家里,我给你培训,不收一分钱。在王南玉精心教导下,李焕霞顺利通过考试,成为广东汉剧院的一员,从此走上了与汉剧结缘的道路。
2.刻苦精神
打动梁素珍
练功的日子充满了汗水和泪水。当时已16岁的她,骨骼已成形,全身硬邦邦,压腿、倒立、打一字等基本功对她而言非常吃力,经常练得全身青一块、紫一块。“四年的功课压缩为两年,练功的时间排得非常紧凑,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练得全身酸痛,连床都下不了,还得继续练……” 但李焕霞暗暗跟自己较劲:“给我一个机会,我就要做得比别人好。”
李焕霞顽强刻苦的精神打动了著名广东汉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梁素珍。梁素珍将其收为徒弟,亲身传授汉剧精髓,更教育她做人的道理。“师父一直教诲我,要做戏先做人,做人要守本分,不能贪图名利;做戏要有戏德,无论台下观众是高官贵人或普通百姓,无论人多人少,都要一丝不苟地演。”这对她以后无论在哪里演出都保持敬业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梁素珍的悉心调教下,李焕霞的演艺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多次在省戏剧演艺大赛中获得金奖。
3.敬业爱岗
赢得美名扬
1998年,准备前往兴宁某乡镇表演《闹严府》的梁素珍,出发前高血压发作,无法前往。怎么办?当时能演这一出戏的除了梁素珍,就只有李焕霞,但当时她已怀孕六个多月。救场如救火。为了大局,李焕霞铤而走险,挺着个大肚子就上台了。台下观众不知情,还笑侃:这个严兰贞有点胖。最后,戏成功演完了,但李焕霞的肚子开始痛,一直到天亮。送到医院,医生禁不住责骂道:你这样拼,孩子差点就保不住了……
多年来,李焕霞随团送戏下乡达2000多场,不仅在梅州演,还经常到福建、河源、潮汕等周边地区演出。每次一演就是三四个小时,甚至五六个小时。李焕霞敬业爱岗的精神和精彩的演绎博得许多观众的热烈掌声,“下乡皇后”的美名不知不觉在坊间传了开来。
4.矢志艺术
追寻汉剧梦
学无止境。为了让自己在身段动作、情感流露等表演方面有更大的提升,2007年,李焕霞作出了从艺路上的又一重大决定。她不顾家人反对,辞别8岁的儿子,报读了中国戏曲学院,脱产学习两年。李焕霞求知若渴的精神,最终得到了家人的理解,这更坚定了她全力学习的决心。
“那两年时间,就没让自己闲过一会儿。”一下课,她就“逮住”老师请教问题,常常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等到她去饭堂时,饭菜都冷了;她还跟学校借用练功房,反复练习水袖、扇子、云帚等基本功,为了能多练些,她干脆自己花钱买这些道具……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王诗英、涂玲慧等知名教授看到她那么勤奋执着,也早有耳闻“下乡皇后”名声,都愿意免费让她旁听额外的课程。王诗英甚至让她上自己家里去,手把手地教。老师们教的多数是京剧,包括唱腔和表演。李焕霞每面对一个老师,就委婉表态:只学表演,不学京剧唱腔。“就怕自己造诣不高,把握不住,学了京剧,丢了本家汉剧。”在别人看来,这是对老师的不敬,但老师们理解李焕霞的用心,都慷慨地答应了。
2009年,学成归来的李焕霞驾驭角色更加游刃有余。“《花灯案》这出戏我演了不下百场。但以前演戏中女主角陈彩凤时,我那只不过是背台词,缺乏主见,导演说该怎么演就怎么演。”学成回来后,李焕霞再挑战这些角色,她的思路更清晰,更能设身处地揣摩好每个角色,全身心地融入戏中,成为完完全全的“陈彩凤”。
对李焕霞来说,只有在舞台上,才有艺术生命,才不枉此生。李焕霞三次有机会到机关单位工作,但她还是选择了她的“汉剧人生”。现在的李焕霞,不仅在舞台上继续展示“南国牡丹”的风采,还经常到市艺校、青少年宫,为汉剧幼苗上课,将她对汉剧的热爱传递给“新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