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率下滑 富士康谋求转型生产自有品牌

30.06.2014  22:02
美国《华尔街日报》上周五发表评论称,由于应收和利润增速放缓,利润率下滑,正在悄然寻求变革,转型制造自有品牌设备。

  导语:美国《华尔街日报》上周五发表评论称,由于应收和利润增速放缓,利润率下滑,正在悄然寻求变革,转型制造自有品牌设备。

  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苹果公司产品制造商鸿海集团(即富士康)正悄然努力转型为一家自有品牌产品制造商。

  近来,这家年收入1300亿美元的公司开始销售和分销自有品牌的手机和配件,股票计划在台湾提供电信服务。

  从某些方面来看,打造自有品牌的产品和服务是必要的。富士康去年营收较2012年仅增长1%,远低于2010年53%的增幅,当时该公司为苹果公司生产了第一部iPad平板,并获得了苹果公司大多数的产品订单。

  2009年以来,富士康的劳动力成本增长超过了一倍。苹果、索尼和微软等大客户出于分散供应商、寻求更好定价的考量,将部分订单交给了它的竞争对手。

  富士康目前有超过100万员工,从中国大陆从南部的深圳到中部的郑州都设有工厂。不如人意的外部审计和员工抗议已经促使该公司改变政策,提高了工资并增加了其他成本。

  富士康去年净利润增速放缓至13%;与之相比,2009年时的增速水平为37%。据知情人士称,今年早些时候,苹果将一些iPhone和iPad的生产任务外包给了富士康在台湾的两家竞争对手仁宝电脑(Compal Electronics Inc。)和纬创资通(Wistron Co。)。

  富士康近一半的收入仍然来自于苹果公司业务。不过,该公司现年63岁的创始人郭台铭(Terry Gou)称,这一类低利润率、劳动密集型代工业务不再足以维持公司的增长。

  在上周举行的富士康年度股东大会上,郭台铭表示,业务转型对于公司未来十年实现可持续的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郭台铭于1974年创立富士康,公司一开始以制造黑白电视的塑料调频旋钮为主。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富士康业务扩大至个人电脑组装,并从90年代开始向苹果公司供应一些电脑零部件。

  在过去20年中,苹果与富士康的合作又扩大到了iPod、iPhone以及iPad产品的生产,使得富士康这个名字人尽皆知,公司也成为按销量计的全球最大电子产品代工商。

  郭台铭在股东大会上称,他希望对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加以检验,这个模式融合了软件、硬件以及台湾的无线网络,然后再将这种业务扩大到全球。

  富士康最近的一些举措颇为引人瞩目,例如该公司推出名为Coverbank的自主品牌手机配件以及名为Candyard的蓝牙耳机。许多分析师都在猜测富士康是否最终会和自己的客户在智能手机和其他设备领域展开竞争。

  富士康此前表示,该公司没有以自主品牌产品进入智能手机市场的计划。

  而富士康正开始进入智能手机相关服务领域。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该公司计划和印度以及印尼的部分当地分销商伙伴一起销售黑莓手机。

  根据2013年年底签署一项五年期合伙协议,富士康一直负责黑莓手机的装配工作,同时还帮助这家加拿大公司管理库存。

  富士康一位没有透露姓名的管理人士称,这一合作关系能够使富士康前所未有地深入参与一个全球性品牌产品的销售和发货预测等活动。

  黑莓发言人对此不予置评。

  一名熟悉郭台铭想法的前富士康高管称,该公司未来还希望为其专利技术申请牌照,以此作为提高收入的一种方式。

  知情人士说,富士康正为可穿戴设备斥资开发生物识别传感器等新型科技。郭台铭去年10月份时曾说,富士康已经为人脸识别技术递交了300项专利申请。

  根据总部设在曼哈顿的专利咨询公司Envision IP统计,富士康2013年跻身美国专利所有者榜单的前20名之列。该公司去年曾经将头戴式显示器技术专利卖给谷歌(Google),售价不详。

  Envision IP总经理Maulin Shah说,富士康可能凭藉发放专利许可证并与制造合同相结合,从中获取额外收益,许多竞争者或许都没有这种优势。

  富士康对此不予置评。

  富士康还推出了一个名为“Kick2real”的在线平台,帮助创业者以零成本将创意转化为技术模型。公司高管说,该公司还希望如果产品最终成型的话,富士康可以从中分一杯羹并获得组装生产的机会。

  不过郭台铭也承认,公司的某些新创意可能失败。但他补充说,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比购买一家已经成功的知名企业要更划算,公司总是可以调整新运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