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躲在雾霾下的套中人

24.12.2015  13:21

    施经

    这两天,珠三角许多地区都遭遇了雾霾天气。

    雾霾虽并不新奇,但总会引发人们躁动不安的情绪,毕竟,雾霾遮蔽的是我们头顶上的天空。将“”和“”相提并论,对后者多少有些不公。雾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而霾中水滴或冰晶包裹的主要是悬浮于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和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二者对空气能见度和环境质量的影响都不可同日而语。雾霾也经历了漫长的形象演化史。《诗经·邶风·终风》中的“”充满浪漫的气质:“终风且霾,惠然肯来。”随后“”更多地同北国的浩荡苍莽联系起来,如《明史》记载北京城“风霾四塞,日色惨白”。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雾霾越来越多地同污染、健康、安全等主题相关联,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多少表明,人们在雾霾面前的乐观情怀已经逐渐消失。

    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上升,雾霾对健康的危害不断增长,给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负面影响。人们对待雾霾的态度,或厌恶、或恐惧、或讽刺,但若只是采取简单的谩骂手段,这同原始部落盛行的以谩骂来祈雨并无分别,更遑论解决问题。不少人面对雾霾选择的是一种狭隘的环保主义态度。雾霾表明环境质量堪忧,为此需要加大环保力度,但是否就一定推衍出我们必须关停工厂、取消乘车等极端结论呢?这些所谓的环保主义者,可称为极端环保主义。与之相仿的是极端的伪科学,不少所谓隔离PM2.5的过滤器、口罩、防毒面具等正是借此而大行其道。护住口鼻,只是在概率上降低空气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但空气作为整体已被污染,我们能期待这些保护措施能发生奇迹吗?

    上述种种雾霾症候群,均未能真正解决雾霾问题,反而让人类选择自闭的方式,只图自保。面对环境问题,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不是治理天空,而是将自己包裹成与外界隔离的套中人。人类在环境面前从未如此被动,或许这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现状的真实写照。虽然航天火箭已不断挣脱地球束缚驶向外太空,但人类却从未真正治理过天空。从工业革命开始,人们一度相信,向天空排放废气“与我无关”。人类不合理的开发确实是生态恶化的主要因素。人类“内向”地开发,“外向”地抛弃和毁灭,正是不负责任的套中人心态,让人们尝尽苦果。

    要彻底解决雾霾,必须向科学索求药方。近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专家表示,此番雾霾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这一解释恐难消除普通市民的疑虑,但却可能成为有效解决问题的真实起点。科学的方法,不似神汉兜售的药丸,吹嘘既能立竿见影、还能包治百病,但科学的理性至少能防止资源的无谓消耗,能阶段性地捍卫市民的正常生活。据报道,为了减轻雾霾,长沙市使用雾炮车向天空喷射水柱。这一行为令人忍俊不禁,我们却不妨将其解读为一个无意识的象征:尽管有限的水柱并不能驱散雾霾,但至少让人明白,问题出在天空中,而不是躲在口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