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元化妆品不如小药膏? 网传美容窍门不可信

27.07.2015  16:22
原标题:千元化妆品不如小药膏? 网传美容窍门不可信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稳健发展与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消费者,特别是女性消费者对保养有了更高的需求。因此,许多国际知名大牌如雅诗兰黛、资生堂等纷纷在国内开设专柜,许多高端定位产品价格动辄过千、有的甚至上万,却依旧深受众多消费者的喜爱。

   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使得消费者不断接收到一些品牌的负面信息:在微信朋友圈、网站论坛上流传着这样一个帖子,撰稿人号称是所谓医院内部人士,称这些消费者购买这些大牌产品效果不如廉价的医用小药膏。这引起了网友的热议。这些所谓“医院”美容小窍门到底可行不可行呢?

  “医院”美容小窍门原帖

   千元雅诗兰黛不如痤疮膏?谣言!

   在帖子中,作者提出“雅诗兰黛的眼霜1480元,不如18.5元的痤疮膏”且标注“这是医院内部医生护士人人皆知的秘密哦”,对高端化妆品颇为不屑。就此事,笔者采访了北京市军区总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田艳丽医生,并对帖子内的说法进行咨询。

   北京市军区总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 田艳丽医生

   采访中,田医生表示由于痤疮本身是一种炎症,所以用于治疗的痤疮膏内一般含消炎成分及抗生素等成分在内,甚至可能含有一些酒精。田医生表示,将含有此类成分(抗生素、酒精等)的药膏用于眼周,一般在临床上是不赞成的。她还提到,眼周皮肤与身上其他部分皮肤相比更柔嫩,因而相对敏感。如果长期使用此种药膏,甚至会对眼周皮肤造成伤害。还有人表示一般的痤疮膏含有薄荷,在眼周使用痤疮膏会伤害眼部的娇嫩皮肤。

   不少消费者也就此事在网络平台进行了咨询。在寻医问药、知乎等问答平台上,不少认证身份为“医生”(甚至部分是具有工作信息的实名医生)也对帖子中的说法表示了否定。在解答中,有医生对此事回复到:“(痤疮膏)不能(代替眼霜)。痤疮膏一般含有维A酸类药物才能起到治疗痤疮的作用,而眼部周围皮肤细嫩,使用维a酸可能会出现刺激,所以痤疮膏不能当眼霜用。”

   壹药网也就帖子中提出的观点也做出了反应。一篇名为《女性用的痤疮膏可以代替眼霜吗》的文章中提出:“临床表明痤疮膏为皮肤用药,药品成分有硫黄、大黄,药效很强,一般对眼部可能有刺激性。建议消费者不要使用痤疮膏涂抹眼部。女性用的痤疮膏代替眼霜来使用并不可取,一些专业生产化妆品或保养品的牌子的眼霜(做眼部保养)才比较保险。

   金霉素软膏可治脂肪粒和痘痘?扯谎!

   网上“医院”美容小窍门帖还表示:“脸上长脂及粒不用脂肪粒针处理,冷喷机细吹轻按了,只要用一支5毛钱的金霉素软膏睡前涂一层,3天就OK了。对付脸上长的痘痘也同样有效”这种说法也是对消费者的误导。

   事实上,金霉素属于抗菌的药物,主要用于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革兰阳性菌及敏感革兰阴性菌所致浅表皮肤感染。据田艳丽医生介绍,目前临床上的研究表明,绝大部分的菌类已经对其产生抗药性。因而当金霉素软膏运用在轻度的痤疮上,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疗效,但是当运用在粟丘疹(脂肪粒的医学名)上时是几乎没有用处的。粟丘疹在组织病学上的原理是在真皮的浅层形成的一个个的小囊肿,和炎症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因而金霉素软膏不对症。

   对于金霉素软膏的祛痘效果,在医药问答平台“有问必答”上,有医生对此事回复:“使用金霉素治疗这种情况仅限于数量较少、长期稳定、有小白头的情形,就是炎症引起的。”即由内分泌失调等因素导致的起痘等肌肤问题,金霉素软膏几乎毫无帮助,甚至在特定情况下还会阻碍痘痘的愈合。

   晒后防晒不需要面膜只要仙人掌?假话!

   针对晒后恢复,发帖人也显然有独特的看法:“夏天在外晒了回家,脸发红发烫,不用贴晒后修复面膜了,用家里种的仙人掌去掉皮,用里面的肉捣成糊状,敷在脸上15分钟就搞定。

   但这个说法实际并不可行。从成分上看,尽管目前许多的护肤成分确实来自于部分植物(如黄瓜、芦荟等)的提取物,但在自制面膜的情况下,很多护肤成分在切开的瞬间就已经被氧化了,因而其有效成分非常有限。北京市军区总医院皮肤科田艳丽医生还表示,部分植物本身还含有一些酶,对于皮肤较为敏感的受众而言,这些酶会对敏感肌肤造成一定的刺激,不但无法起到镇静效果反而或导致红血丝、爆痘甚至加重过敏反应。最后,田医生还提醒,许多市面上购买的果蔬可能含有农药残留,在没有细致加工与清洗的情况下,这些毒害物质会对肌肤产生潜在的危害。

   此外,田医生还提到从功效角度出发,这些自制的“植物面膜”也很难达到帖子宣称的功效。由于人皮肤存在一层厚厚的、具有防护功能的角质层,因而哪怕是医用提取的精华都需要靠一些特殊的基质来促进护肤成分的吸收,起到护肤功效。因而,仅仅做外用的自制“植物面膜”实际上对于护肤功效甚微。

   面对网络信息消费者怎么做?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琳琅满目的信息充斥消费者眼球。面对一些所谓专业的“美容窍门”、“养生秘笈”等文章,消费者一定要先做验证再决定是否听信:首先,文章的来源是否可信、具有权威性;其次,写稿人对相关领域是否具备相关经验;最后,文章内容是否对事实有一定的扭曲和夸大?对信息的过滤不仅能提升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也能避免陷入“人财两失”的悲惨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