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30日时代周报:这个春节,不妨和孩子聊聊工作

08.02.2022  11:14

农历新年算是一年之中,人们把家庭看得比职场更重要的时间节点之一。

对于一二线城市,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人来说,尤其如此。经历了一整年工作,终于有时间短暂地回归家庭日常。

事实上,对已经在大城市稳定下来的他们而言,这样的日子周而复始,年年如此。他们在过去一两年创造了很多新词,或成为其中,比如:逃离北上广、逃离城市计划,困在算法里的人……

即便如此,大城市仍旧是那些应届的本科和研究生希望拼尽全力换回的结果。这像极了钱钟书在《围城》里说的,“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然而,现实是城市的就业岗位有限。全国数百万应届生冲涌而来,不少学生陷入择业困境。

当寒假来临,学子归巢,几位高校院长终于有了闲暇,时代周报记者借此机会,与他们聊了一下应届生的就业问题。

应届生的就业压力

最近这一年, 志文 不停地在广州和汕尾两座城市之间往返。

过年对学生来说是个假期,对刘志文来说是短暂的休息机会。2021年9月,华师汕尾校区正式开学,职业教育学院整体进驻办学。作为 华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院长 的他,需要同时协调南海、汕尾两个校区的教学管理。

加之他也兼任着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烦劳事务反倒没让他有任何抱怨,反倒是在谈起当下应届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时,倒显得有点担忧。

最近几年,国内每年约900万高中生进入高等教育学府。若按照大专和本科各吸收一半的录取率来看,每年大约有450万人进入本科院校。

学生在做中草药实验 图源:视觉中国

但近几年,很多本科毕业生没有直接进入社会。

2021年,国内报考研究生的数量为377万人,今年预计数量为450万,“有些是之前没找到工作再重新考的,但从数据来看,可以说大部分本科生都在考研。”刘志文说,这反映出本科应届生在就业市场遇到极大的压力。

那些没找到工作的,拼命考研,考公务员,考事业编,试图进入大城市。在‘双减’政策下,培训机构很多人重新进入就业市场,这对应届毕业生也是压力。”刘志文说。

种种数据透露的信号是,数百万芸芸学子也开始卷了——本科就业优势相对较弱,要继续考研或者进入体制,摩拳擦掌之时发现,跑道上都是熟悉的面孔。

这个说法也得到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党委书记王宏的肯定。他目前兼着广东云浮中医药职业学院院长。

这个来自陕西的汉子说起话来十分儒雅。对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博士、博士后都有过全流程管理经验,他对教育系统的序列以及就业十分熟悉。

在他看来,本科所培养的人才,重在构建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以及学科的交叉应用,的确是为研究生培养打基础的。但本科生都去考研,显然不是良性表象,毕竟对于整个就业市场来看,不同层次的人才都是至关重要的。

但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应届生,宁肯在珠三角飘着,也不试着去找一些实际的工作稳定下来,实际上是没有看清自己的定位,最明显的是他们不愿从事具体的工作,要不然会觉得高校白读了。以广州为例,应届毕业生都瞄准了珠三角,至于粤东西北,他们都不愿意去。

通往专业之路

广东云浮中医药职业学院也在2021年开始招生。

广东相继落成新的高等院校,可以看做广东开始推进东西两翼的教育发展,一方面是为了带动地方经济,第二是让更多非珠三角的学生,享受到与珠三角同等的教育权利。

例如在云浮建设中医药职业学院,是因为本地的产业优势。作为禅宗六祖慧能的故里,云浮有浓厚的中医药产业基础,除了成规模的种植以及传统中药炮制技艺之外,云浮也是中医药产业重镇。

作为国家首批、广东首个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云浮有利用价值的药用植物164科670余种,有着“南药之乡”“中药炮制之乡”的美誉。类似银田农业这样的中药种植公司会落户云浮,香港衍生药业也在这设了工厂(小儿七星茶的生产商)。

据王宏描述,接下来还有很多医药企业将会入驻。

这与应届生就业看起来没有直接联系。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当一线城市就业岗位日趋饱和,发展二三线城市的产业将成为趋势,对高职毕业生、应届高校生而言,都是红利。

云浮风光 图源:视觉中国

而今,职业教育站在十字路口。以云浮为例,中医药产业比重不小,但与其相关的学校数量有限。如果珠三角地区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无意走进粤西,那么在产业优势地云浮建设中医药职业学院,反倒成为本地职业教育的优势。

当中药企业来这边投资办厂,那我们就能储备产业人才。除了为企业准备一线工作人才,也能解决当地学生继续教育的问题。这种好处是多方面,无论是从地方招商引资、从乡村振兴,还是从解决农村年轻人就业问题的角度来看,在欠发达地区发展职业教育,已经被国家提升到了同本科教育同等重要的高度。

正是有此背景,王宏说学院与十几家中医院、机构签订合作协议,让在校学生在机构完成实训,再通过双向选择进行就业。“甚至有企业直接要求我们把第一批学生都给他们。

医药领域不是特例,刘志文认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是职业教育的生机和活力所在,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制造业强国的必经之路。

刘志文的判断来自于数据支持。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新增岗位里,有70%来自高职——职位要求不那么高,学生一毕业后迅速进入岗位,而他们的收入和人员稳定性,都未必会差。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种种案例,也在印证这个观点。曾经在各大院校里招募的空乘岗位,如今已经直接开放给航空、交通类职业院校,“地铁服务业、空乘,这都是本科生选择就业时很少会想到的岗位,实际上这些用人单位的职业稳定性、职业成长性是非常不错的。职业院校的专业技能训练对口,属于订单式培养,而普通大学应届生和研究生都进不去这些行业,这就是就业反向天花板”。

随着粤东西北高校建设的完备,那些充满职业技能的应届生,或许将成为应届本科和研究生的有力竞争者。

技能国家

发展职业教育不能仅靠政府的推动。时代周报记者走访发现,这实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趋势。

双减”之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职业教育的价值逐渐被重视,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颁布,鼓励机构和市场资本进入职业教育,比如学校和企业合作、打造产业学院等。

接下来是要打造一个技能社会。过去我们是农业社会,技能社会是真正进入工业社会的标志。”刘志文说,观察发达国家经济体会发现,越是发达的国家,职业教育体系越完备、完整。

参赛选手在2022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赛项中进行实践操作的比拼 图源:视觉中国

比如瑞士,GDP(人均)全球第二,但他们的孩子,80%是接受职业教育的。尤其是德国,一方面培养出很多哲学家,以及诺贝尔获奖者和学术带头人,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很落地,职业教育在初中以后就开始分流,能做学术的就往学术圈发展,动手和应用能力强的,就往工程师和职业轨道发展。

从这些数据和观点来看,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凸显。从国家层面来看,发展高职是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母题,也是保证科技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基本需求。

当高职院校在非一线城市布局完善,有了新通道进入城市的农村学子就多了一条走向都市精英的通道。

高学历总是令人神往,这的确是容易被量化的衡量标准,以至于人们的称赞如同美酒,让人产生一种脱离感。但这往往是对学术的赞美,而忽略了人另一种美德——技能与工匠精神。

学历,或许并不取决于高低,而在于它会将你带向何处。

报道链接: https://app-h5.time-weekly.com/article?id=yDXoLy

作者/通讯员:黎广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