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因个人欲望破坏生态平衡

24.08.2015  11:37
原标题:不能因个人欲望破坏生态平衡

夜空中,在花草间飞舞的萤火虫,给很多市民带来了童年的回忆。不过,近日在广东一景区内,人为放飞10万只“人工饲养”萤火虫的消息,却引发了不少争议。专家表示,城市内基本没有萤火虫生存的环境,所以萤火虫会很快死亡。浪漫七夕节真的成了萤火虫的“劫日”。

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近年来这个“中国情人节”的概念越来越流行,让小情侣和商家们挖空了心思。不少年轻人把目光投向了萤火虫,它们发光,其实是雌雄间通过闪光交流,直至相会、结合、产卵,随后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所以它们被称为爱情之虫。于是,观看萤火虫展、网购萤火虫得到了空前青睐,用它们来制造浪漫。每逢七夕,萤火虫就用生命照亮了一个大市场。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萤火虫是反映生态环境的重要生物指标,对空气、水质、土壤、植被等环境质量要求很高。近年来,由于栖息地及栖息环境遭到破坏,农药、化学药剂污染以及大量的生活废水排入江河等原因,萤火虫已逐年减少,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尽管不少商家都表示萤火虫是人工养殖的,但事实上,养殖萤火虫成本远高于野生捕捉成本,这也导致了绝大多数萤火虫为野生捕捉的残忍事实。尤其涉及商业利益时,对于这种小动物的伤害更没有底线,此前就曾试过放飞仪式最终演变成市民争相抓虫的闹剧。

事实上,“放生”反成“杀生”的现象屡见不鲜。萤火虫原本可在城市里存活,但现在城市发展太快,灯光污染太强烈,萤火虫的栖息地被切割成无数碎片,萤火虫会逐渐因为栖息地片段化,无法进行种内基因交流,逐渐种群衰亡。在城市中进行商业放飞,最后萤火虫存活率为零。上月,在苏州有人惊讶地发现,环城河里竟泛起大量的死鱼,河流没有明显的水质变差,也没有天气炎热原因。随后发现,大量死亡的鱼都是人们放生的品种,放生的鱼类多是人工饲养的,难以适应自然环境,而在捕捞运输过程中往往又受到过伤害,所以死亡率很高。一方面,“放生”的踊跃可能会催生捕捉市场的繁荣,没有买卖,就不会有伤害;另一方面,不少被放生到新环境的生物,不仅存活率极低,甚至也会造成当地生态系统失衡。此前广州大学城就出现大量放生蛇类最终导致“蛇吃蛇”的怪象,原因是放生蛇数量众多,加上缺乏食物,扩散至生物岛依然填不饱肚子,因而出现同类相残情况。

放生行为掺杂过多的利益因素便会演变成“伪民俗”,如果掺杂商业因素更会将弱小动物置于无保护状态。一根草,一棵树,一个动物,一个群体,一个生态系统;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都是自然不断进化和社会不断进步的结果,既相区别,又相关联。维持生命活动的生态系统必须保持循环,必须控制在其可能承载的范围内,必须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的平衡。这些都是客观的规律,如果我们要保护人类的生命和人类的利益,就必须遵循这些规律、尊重这些规律、敬畏这些规律。或许一个物种的消失或弱化,不会在短期内出现大的变化,但长远而言,这都是对自然生物链的潜在破坏。人类不应因为个人欲望而有意无意破坏自然界的平衡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