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等“领导怒”了才去解“百姓怨”

16.06.2018  00:07

  新华社北京6月15日电(李思辉)6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不要等“领导怒”了才去解“百姓怨”》的评论。10年没办房产证,面对居民的频频上访,相关部门却一拖再拖;通过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把情况反映给省委书记,省委书记勃然大怒,责成相关部门处理,问题很快解决……近日,中部一名省委书记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对这一事情提出严厉批评。

  小区居民办理房产证之类的具体问题,应在当地得以妥善解决,然而,当地有关部门就是一拖再拖达10年之久,明明该办的事情变得千难万难。通过媒体渠道反映,省委书记一发怒,有关部门就高度重视,问题迅速得到解决,所谓的“千难万难”顿时烟消云散,这种强烈反差引人深思。

  假如情况没有反映到省领导那里去,没有引起领导的勃然一怒,当地相关部门、相关干部会这么反应迅速、态度坚决、措施有力吗?百姓的合理诉求会不会还继续被拖上个三载五载、十年八年?现在,困扰小区居民10年之久的难题迎刃而解,人们纷纷为领导的冲冠一怒点赞,为一些不作为、慢作为的官员被批评叫好,这是民心民愿。也要看到,“领导之怒”尽管分量很重,能迅速推动问题的解决,但其关注面毕竟有限,不可能兼顾每个具体问题。

  社会治理千头万绪,各个层级层层压实责任、各司其职才能把每一件事都做好,照顾到不同群体的利益,实现善治。可很多时候,一些部门、一些干部却习惯于拖延搪塞,对老百姓的诉求不上心,一遇到有点复杂的事情就推来推去。这个难办,那个麻烦,拖了今天拖明天,推了一年又一年……这样做事,怎么赢得老百姓的尊重和信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政风有很大好转,但在一些地方,“四风”问题解决不彻底,过去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在是“门好进、脸好看、事不办”,说来说去就是一个字——难,推来推去还是三个字——不给办。

  既然领导一发怒就可以马上办、办到位,为什么老百姓10年苦苦反映、多次上访就是不给办?说到底还是眼睛只往上看,只惧怕“领导之怒”,不在乎“百姓之怨”。

  “领导之怒”的背后其实正是“百姓之怨”。领导为什么勃然大怒?因为10年时间,幼童变成少年,老人撒手人寰,这期间小区居民跑了多少路、求了多少人、吃了多少苦、心头有多少怨。按理说,百姓的苦和怨应该是施政得失的晴雨表,是迅速行动、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提醒。但时下还是有少数领导干部对“百姓之怨”不敏感,甚至非常迟钝,这应该引起警惕。

  习近平总书记说:“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为什么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因为老百姓的喜与怨是评价政策好坏的标准,是各级各地做好工作的指引,是必须顺应的民心民意民情。漠视百姓的怨愤,损害的是群众利益,影响的是党和政府的威信,侵蚀的是党的执政根基。

  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群众评价机制,确保一切工作都以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为衡量政绩的根本标尺,让老百姓掌握更多的评价权。如果群众评价能够对干部的考评、绩效、升迁管用,谁还敢漫漫10年不作为、慢作为,谁还敢只惧“领导怒”无视“百姓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