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老是在剧情反转前愤怒

12.08.2015  12:45
原标题:不要老是在剧情反转前愤怒

   剧情又反转了。近日,一桩《路上不慎刮花小汽车 三轮车阿姨跪求少赔》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说的是一辆三轮车刮花了小汽车,小汽车女车主与三轮车阿姨就赔偿问题发生争执。无奈之下,三轮车阿姨多次向女车主下跪求少赔一点。在警方的调解下,三轮车阿姨赔偿100元与女车主和解。新闻刊登后,网络上对女车主是一片指责声,甚至还有网友大搞人肉搜索,让女车主烦不胜烦。可随着女车主的现身接受采访,剧情反转了:按照女车主的说法,网络流传的版本与事情的真相出入较大,事实是发生刮花事件后,三轮车阿姨态度嚣张,听说女车主要报警,才立即下跪求“放过”。

  动不动就下跪,这是某些国人的陋习。拜师要下跪,演个小品也下跪,特别是某些二人转演员,还经常表演腾空落地这样的暴力下跪以博取观众掌声。为什么一定要用主动下跪这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获取同情?围观的网民也常常容易愤怒,却不考究背后还有什么,也不追问另外一方当事人究竟发生了什么,似乎只要贫穷、只要下跪就有冤屈,只要富人与穷人相争就一定是富人坏、富人不义。可事实却与正义的情绪不一定契合,正义之后可能助长的是非理性,乃至被人为的道德绑架。剧情反转,是我们的社会太浮躁,碎片化写作带来了碎片化阅读,滋生了碎片化情绪。

  剧情反转今年已经有两起代表性案例了。一起是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事件,一开始网民纷纷指责男司机欺负弱女子,然而当行车记录仪视频公布后,才发现是女司机故意斗车,影响了别人的人身安全,舆论瞬间反转。另一起是“男子开房就被抓”案件,也是短短时间内连续两次反转,一会儿说男子作假,一会儿又平反,弄得舆情来回反复,围观群众一会儿愤怒,一会儿出离愤怒,一会儿又再度愤怒,几度愤怒以后都快不知道该如何愤怒了,真是情何以堪!这说明一个社会总是需要有清醒的人,需要有人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时代保持敏锐的眼光,透过现象的迷雾发现本质的真谛。回到三轮车阿姨下跪事件,具备了穷人、下跪、小车等种种新闻炒作要素,似乎已经形成了证据链条,一边是穷苦人的潦倒可怜,一边是富人的跋扈蛮横,结合当今的仇富情绪,掀起网络讨伐声浪,确属正常。但对于专业的新闻工作人员来说,追随网络声音而不加辨别,只采访一方而不发问另一方,进一步助推未经确实的新闻发酵,却也不应该。

  毕竟,不是每一个围观群众都具备专业判断能力,特别是在网络信息巨量存在、瞬息万变的当下,对专业机构和新闻工作者、网络编辑提出了更高要求。若是为了追求眼球效应、追求点击率而不追问事情真相,或仅仅呈现符合自我主观意向的部分真相,其实也存在网络伦理、新闻伦理等诸多问题。对真实性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逼问真相,只有不断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我们才能够遏制剧情反转,才能让群众的愤怒更契合实际一点,而不是白愤怒、瞎愤怒。

  当然,保留正义的愤怒没什么不好,有血性才能抑恶扬善。但愤怒是不应该被导演的,媒体应该保证愤怒者的知情权更加完整。这也需要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