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不起课外活动穷孩子输在起跑线

30.09.2015  11:37

人们常说大学教育对于促进社会平等和流动意义非常,而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副教授劳伦·里韦拉(Lauren Rivera)在他的著作里则认为,人才选聘深受社会阶层偏见影响,来自工人阶级或中下层家庭背景的学生不大可能获得精英工作,中下阶层光靠努力读书没用。

劳伦·里韦拉在今年出版的新书《门第:精英学生如何得到精英工作》(Pedigree: How Elite Students Get Elite Jobs),探究究竟是哪些人能成功应聘美国精英公司的职位,以及原因何在。在《门第》里,劳伦发现家庭社会背景以及人际关系是一个大学毕业生能获得所谓高薪精英工作的重要因素,各个大公司也天然地招聘那些他们的“同类”,中下阶层大学生要进入咨询、投行、律所等这些行业的机会微乎其微,也就是说社会流动出了问题。

尽管劳伦谈论的是美国的问题,但这样的情况也在中国出现。近日,华盛顿邮报记者亨利·法雷尔(Henry Farrell)就这本书采访了劳伦。

门第:精英学生如何得到精英工作》(Pedigree: How Elite Students Get Elite Jobs)

亨利 :您在书中提及经济背景优越意味着一些微妙的“好处”,这些“好处”能让部分学生鹤立鸡群,成功打开美国顶尖律师事务所、投资银行、咨询公司的大门。那么这些“好处”是什么?

劳伦 :不管有意无意,精英家庭会让他们的孩子拥有丰富的阅历与人际交往,而这些阅历和人际关系会让这群孩子日后出人头地。他们很理所当然地属于社会上层、中上层阶级,比如申请大学时已被培养出令招生员印象深刻的成就;很自然地在商界左右逢源;和老师、招聘官或其他任何能给你带来好处的人搞好关系。基本上,如果我们把经济不平等视为体育竞争,那么精英家庭可以给他们孩子的,不仅仅是买得起器材,更是教会他们竞赛规则以及赢下比赛的关键。

亨利 :你最“反传统”的观点是来自工人阶级或中下层家庭背景的学生不大可能获得精英工作,因为他们在大学时把大把精力花在学习而非课外活动上。(但一般观点是越努力学习,越能获得好工作。)那么这些学生的付出为何反而不利于他们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