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转行不进城,变着法培养山里娃

27.07.2015  12:05

  ●刘达标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清代画家郑燮在《竹石》一诗中,对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的坚劲石竹的赞誉有加。在丰顺县黄金镇的龙鲸河畔,也有这样一株“石竹”,他就是36年如一日扎根山区,默默奉献于教育事业的朱紫球老师。

  条件艰苦 难阻赤诚之心

  1979年9月,高中毕业的朱紫球,怀着对教书育人这一崇高职业的向往,回到了家乡輋岭村单人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从家到校3公里,隔着一座高山,他每天徒步往返。遇上大雨,突发性的泥石流经常将碎石、烂泥冲得遍地皆是,有时遭遇山体塌方,得多走十几分钟才能绕过去。

  在乡村小学上课,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与辛酸。朱紫球一人要上三、四个年级的课,从早忙到晚,等他回到家,身体累得散了架。学校经费开支微薄,房瓦被台风掀了,朱紫球就爬上去修葺瓦面;学生桌椅坏了,他就自行修理;乒乓球台坏了,他搬来旧门板刨制。村民们打趣道:“朱紫球课堂上是教书先生,课后是泥水木匠师傅。

  朱紫球患有严重腰病。恶劣环境和繁重压力使他的腰痛雪上加霜,每当潮湿天气时,更是痛苦不堪。有一次,腰痛又发作了,用什么药都无济于事,痛得他难以入睡。医生再三叮咛至少要休养一星期才可行走。但他没听。此时适逢段考,为了不耽误学生学习,他弓腰咬牙,携带药酒,硬是一步一步地挪到课室,在讲台上坐着凳子授课,汗水一次次湿透了他的衣裳……孩子们无不为之动容。

  朱紫球先后在黄金镇湖田、望楼等5所乡村小学任教。环境不断变化,始终不变的是他对工作的责任心。1991年的一天清晨,暴涨的河水淹至湖田小学门前操场,心急如焚的朱紫球连早餐都顾不上吃,冒着倾盆大雨,跑到学校,将学生的学习用品和课桌逐一搬往高处,并用绳子拴紧固定。待一切完妥,他已成了“水人”。

  培桃育李 赢取硕果累累

  多年来,朱紫球一直担任班主任。他所带班级多次被学校评为“文明班”、“创新班”。他对待后进生厚爱三分,采用“亲近接触”、“捕捉契机诱导”、“挖掘闪光点,及时表扬”等方法,成功转化了大批后进生。

  朱紫球倡导“快乐作文”,通过获取生活源头活水,解开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结。他常带学生到野外活动,引导他们观察周围,关注时事热点、搜集信息。他组织学生到“粤东第一漂”龙鲸漂流河去看“冰臼群”、到“华夏女杰”李坚真的蕉头窝故居参观……“上朱老师的作文课,我不会打瞌睡!”绰号“目睡师”的小彬说。

  多年来,经朱紫球精心指导获县、市、省,乃至全国作文比赛获奖的学生达60多人次,如学生曾斯露的《请到这里来漂流》、朱淇的《盆景——嘴下留情》荣获国家级征文奖,陈铱祺的书信作品《亚运风儿吹》获省一等奖。而他也获得硕果累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50多篇论文获省市奖励。2002年9月,他被授予广东省“南粤优秀山区教师”荣誉称号;2014年9月,被评为梅州市“嘉应名师”等。

  在乡村学校,一批又一批的老师来了又走,而朱紫球却坚守了36年。这期间,他曾有转行到政府部门和到珠三角地区任教的机会,但他都放弃了。“每当听到山里孩子的纯朴问候、收到孩子们的贺卡、看到厨房一角不知又是哪位孩子家长送来的几棵带着晶莹露珠的白菜,我就感到当一名乡村教师特有的幸福,就觉得自己的付出非常值得!”他微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