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傲慢与偏见 没有垃圾食品只有垃圾吃法
不要小视任何一种食物,就像不要小觑任何一个人:野百合也会有春天。是否把食物变成了垃圾,决定权在于人。
■ 舟子
据报道,8月8日,做客中国科协的北京市营养学会理事兼妇幼与学生营养分会秘书长李永进博士认为公众对能量摄入的理解不够科学,并解释道,“尤其是孩子生长过程当中要保证一定的能量摄入,能量搭配一定要合理,碳水化合物保持在55%,糖占15%左右,脂肪占30%左右,这是一个推荐的比例值。如果吃了一顿快餐,可能这个比例搭配得不合理,中餐、晚餐再往回搭配一下就可以了。所以说沒有垃圾食品,只有垃圾的食物选择方法。”
孩子如此,我想,对于大人,这道理也“差异”不到哪儿去,合理搭配、均衡摄入都应该是科学饮食的王道。而那种听风就是雨,动辄把食物划边站队的方式不但无助于科学饮食,而且无端地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实在不足取。
一天,我不无忧虑地对一个朋友抱怨说:“现在的一些书名起得越来越极端了,其实细看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朋友不以为然又颇有见解地说:“不极端怎么吸引注意力呢?”似乎是与此大潮相呼应,一些食物也被卷入了如此极端化的大潮:先是红薯等以前往往被小视的食物站上了“好食物冠军榜”的潮头,然后是不少食物又被拉入了“垃圾食品”的黑名单,连我最心爱的米饭也不幸“躺枪”了。这令我伤心:吃了几十年,有朝一日,你发现它竟然是个“垃圾”,只能说是“情何以堪”啊!
好在,我们有专业人士而且不止一位站出来释疑解惑了。那篇“抹黑”米饭的文章的火力点有两个:一是白米饭符合垃圾食品的标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垃圾食品的定义:高糖、高热量、低蛋白质、低维生素、低矿物质、低纤维,白米饭样样沾边。二是其升糖指数高达87,与炸薯条一样危险,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诱因。对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王竹表示,白米饭升糖指数高这个事实并没错,如果不控制量,它的确会让人餐后血糖快速升高,“可如果单凭升糖指数就判定某种食物是垃圾食品,显然有失偏颇,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北京疾病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所主任医师徐筠也认为,生活中,我们不会只吃白米饭,一般都会与蔬菜、豆制品、肉类搭配吃。“大米是我们食物多样化的一部分,长久以来我们以大米、面粉作为主食的饮食习惯并没有问题。”只是相对全谷类而言,大米、面粉等精制谷类的健康水平较低,所以专家提倡大家多吃粗粮,但绝不等于白米饭就是“垃圾食品”。
“没有垃圾食品,只有垃圾吃法。”人体需要多种营养,纵使是“白金食品”那也得适量,吃过量了也是垃圾。就像黄金虽然金贵,但吞金却会让人丧命一样。社会中不乏傲慢与偏见,饮食世界里有时也难逃此窠臼。比如,我自己就曾经很讨厌吃土豆、胡萝卜,还有洋葱这三样“洋”东西。“土豆”在我的家乡话里被叫做“洋芋”,可见它也是外来物种。在我看来,菜尤其是蔬菜都应该是绿油油的,最好是叶状的,而土豆貌似主食,却混在菜的队伍里鱼目混珠,这令我反感,从来不会主动买:在南方老家时,绿叶蔬菜多,家中不怎么吃;到北方后,即使蔬菜少,我也几乎不买不吃。所以,外出聚餐时当我发现我的北方同事竟是那么钟情土豆——而且钟情者不止一位时,我惊呆了!“胡萝卜”名字中有一“胡”字,显见也是舶来品。少小时,我讨厌它那股浓郁的“胡味”,所以,退避三舍。相当不明白:为什么周围的大人对它甘之如饴?洋葱是我三年之前还几乎唯一不爱吃的一种菜,那时,我甚至为此庆幸自己至少还有一样菜是不爱吃的:一个什么都爱吃的人,显得多么不“清高”啊!可我也不能故做清高状,而对洋葱发自肺腑的不喜欢终于让我显得不那么“流俗”了:它那么甜,我实在是不喜欢。但凡事都在变,我的口味似乎也在变——因时间而变也因周围人的影响而变。现在,我偶尔也买土豆,发现它有时还真的是很好吃;胡萝卜没其他菜时也不错,没觉得“胡味”有那么重了;洋葱呢?不但觉得好吃了,还从同事写的文章里得知它是“蔬菜里的一枝玫瑰”,在西方菜品里有着不可小视的至尊排位。而以上三者也都有着不容小觑的营养、健康价值。
不要小视任何一种食物,就像不要小觑任何一个人:野百合也会有春天,不是吗?是否把食物变成了垃圾,决定权在于人——不做“垃圾食品”人,你应该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