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网上晒孝心 不如常回家看看

15.05.2014  15:54

  章剑和家人相聚的时间很少。

  55%与家人每日相聚小于7小时

  75%市民表示与家人相聚时间太少

  72.5%市民与家人聚会爱玩手机

  “国际家庭日”调查:逾5成受访者每天陪家人时间少于7小时 

  文/记者彭筱璐、姜璐  

  今天是第21个“国际家庭日”,今年纪念活动的主题是“人人健康,家家幸福”。昨日,本报记者对东莞市民家庭相聚时间展开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逾5成受访市民表示每天陪家人时间小于7小时。其中“80后”一代多表示,希望有更多的时间能够陪伴子女。专家建议,父母因工作繁忙减少与子女沟通情况应警惕,家庭作为情感的重要载体,成员间的交流沟通不容忽视。而空巢老人也要学会走出家庭的小圈子,融入社会生活。

  调查:

  过半受访者每天陪家人不足7小时

  在5月15日国际家庭日即将到来之际,《广州日报 东莞新闻》随机对126名市民进行了调查,有55%的市民表示每天可以陪伴家人的时间低于7小时。从低于7小时的受访者中,记者了解到有40%的市民每年仅能回家与亲人团聚一次。

  调查中,75%的市民认为和家庭成员相聚时间太少。不少人感慨,“工作压力大,应酬无止境,家庭聚会不是想聚就能聚的”。

  年轻人聚会玩手机惹怒长辈

  调查发现,与父母长辈聚会时,年轻人低头玩手机成为长辈最反感的情况。莞城的刘伯儿子、孙子和外孙女都住在南城,每周末都会回家聚餐。然而老人抱怨,孙辈回家后聊天少,只爱玩手机游戏。

  在问卷中,72.5%的受访者表示会在家庭聚会中用手机与别人聊天和处理公事。“我知道这种做法会让老人不高兴,但是现代人生活对手机依赖高。”90后传媒工作者小高说。

  80后没时间陪孩子成遗憾

  随着东莞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提高,采访中不少初为父母的“80后”皆表示,最大的遗憾是工作越来越忙,能陪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从事会计工作的市民胡小英,每天加班到晚上8时,孩子只能交由父母带。

  “下了班回家陪孩子玩1个小时,孩子也要睡觉了”。胡小英看着每天和孩子相处时间越来越短,不久前萌生了辞职在家经营网店的想法。“就是想多陪陪家人,不要等到她长大了才后悔陪伴太少。

  专家:家庭成员应该注重交流沟通

  东莞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阎江认为,家庭情感疏离现象在城市发展转型中普遍存在,“由于现代城市化进程较快,部分人群从家乡出来后,无法完成从个人到家庭的建立,因此导致这部分人缺乏对城市的归属感”。阎江认为,不少父母以工作为由减少与子女闲谈的机会,导致子女在面对父母时感到尴尬和陌生的现象应该警惕。

  随着越来越多的空巢现象,心理咨询师何欢认为,子女到了自立的年龄,家长应该减少对子女的心理依赖,既能与子女建立亲近感,让子女主动在情感上关心父母,也能增加子女与父母团聚的次数。

  此外,父母在子女离家后应尽量走出小巢,建立自己的生活圈子。

  新莞人故事

  与家人一年见一次

  在高埗一家眼镜厂工作的章剑已独自在莞生活七年。日常生活圈里除了工友、老乡没有家人。他表示未婚妻和家人都在老家,平时的生活除了工作外也会去做志愿者。“一个人在外享受最大的自由,但是想家。”他说。

  家庭的聚会对他来说一年仅春节享受一次,“坐上25个小时火车,从东莞到安徽1000多公里,就为了亲情团聚。

  一晃七年,每天下班叫上三五单身工友一起回到宿舍,几样小菜一杯薄酒,叙着千里之外的家庭琐事,父母健康是他每天最放松的时刻。

  夫妻双城分居18年

  家住南城的杨先生与妻子两地分居已经18年了,1996年小两口刚组建家庭,妻子小莉在东莞没能找到稳定的工作,丈夫的收入要维系整个家庭开支,难免捉襟见肘。后来妻子在老家找到了金融行业的工作,收入颇丰,两人打算先各自把事业经营好。然而,这一分居就是18年。

  18年来,照顾孩子的重担压到了杨先生一个人身上,杨先生自称已把自己练就成“居家奶爸”,“我以前不怎么会做饭,把孩子接过来后,开始照着菜谱一样样学,现在只要孩子周末回来,我都会变着花样给她做饭。

  杨先生感慨,虽然多年分居让两人在沟通上产生过不少摩擦矛盾,但是夫妻俩还是悟出了两地分居的相处之道。现在,只要有假期他们就会想尽办法见面,每年还会安排一次家庭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