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化大师的一次“亲密接触”

19.11.2014  14:14

   □陈瑛

  4月24日下午2点30分,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部举办的全国公安文化工作培训班上座无虚席,连过道走廊都挤满了前来旁听的老师和学生,大家眼里流露出来的虔诚和期盼只是为了一个人——国际著名文化史学者、文学家、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余秋雨。

  “您怎么评价余秋雨老师和于丹老师?”记得著名影视导演、大型晚会策划人程东海老师给培训班上课时,有学员给程老师提了个难题,程老师的回答简洁而经典:“中国需要像余秋雨一样的大师,也需要像于丹一样的牧师。

  如果说4月23日下午于丹老师的《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语言精妙让人如沐春风,那么余秋雨老师的《文化的魅力》则是大气磅礴,吞吐古今,驰骋中外。余秋雨以极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丰富的文化阅历和独特的文化视角,旁征博引,解读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脉络和精髓,征服了在场聆听的所有人。当然,也包括我。虽然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听他讲课,但是这一次,余秋雨对古今中外以及警察文化的阐述确实让我有种醍醐灌顶般的领悟。

  作为文化名人,余秋雨始终是一个风云人物,在互联网上余秋雨三个字也始终是热门的关键词。可以说,在当今文化界,还没有一个人像余秋雨那样获得过如此毁誉参半的评价。谩骂者一直揪着余秋雨的道德和人品说事,任凭“雨丝”们如何反驳辩护也无济于事。或许是受网络负面新闻的影响,我对大师一直抱着隔岸观火不过尔尔的看法。

  但是这次近距离的接触,让我彻底改变了以往的看法。余秋雨给我们讲课之时,“被离婚”的绯闻再次充斥于报端和网络,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发布绯闻消息的是著名的剧作家沙叶新。面对排山倒海的负面消息,面前的大师神采奕奕,旁征博引,许多典故信手拈来,侃侃而谈。对于这几年来围在他身边的盗版、地震诈捐、被传去世、被传离婚等负面信息,他毫不隐晦,公开而坦诚。

  关于盗版。早在2004年,余秋雨曾经发表封笔声明:“如果图书界的疯狂盗版情况得不到缓解,如果社会上存在的对写书人的疯狂诬陷得不到遏止,我将不会再写作。”但现在的他对于自己的书被盗版的现实已经有了更多的宽容:“李白、杜甫的诗从来就没有稿费。书受欢迎才会被盗版。

  关于诈捐。曾经因余秋雨为汶川地震灾区捐建了三个学生图书馆,没有经过红十字会,悄悄出资50万元,从而引起闹腾整整两个月的“诈捐”风波。时过境迁,余秋雨回答得特别风趣:“当时我因看到地震废墟中的破残书本而悄悄捐建三个图书馆,只是由于款项没有进入中国红十字会的账目就被人认定是诈捐,难道红十字会的账目,比捐助的事实更重要?

  关于离婚。尽管再次被人言之凿凿说已离婚,网络报刊杂志腥风血雨,但是余秋雨很坦然:“和我妻子马兰离婚的传闻几乎每半年就有一次,我没有手机,不上网,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事情我也不是很关心。

  其实2011年,余秋雨就被大张旗鼓说何时何日在哪里去世,“后来我在青歌赛出现了一次,证明我没去世。”或许是经历了太多不实的传闻,在文化视野里游走了大半辈子的余秋雨,已非常泰然,称现代社会谣言太多,缺少实证意识,而自己的态度一般是不回应。

  好一个不回应!清者自清,从他眉宇间的从容和谈吐中的宽宏,一个文坛大师心灵的富足和快乐一览无余。

  近三个小时的演讲,我注意到余秋雨没有喝一口水。课后,略显疲惫的余秋雨被我们这一群制服“雨丝”围了个水泄不通,依然神情和蔼、笑容可掬满足大家签名的要求。当我拿着《梅州公安·青少年警讯》报纸和特刊请他题词时,他态度亲切谦和:“梅州我去过,是个好地方。题词我一下子没想好,能不能我回去题好后再按报纸的地址寄回给你?

  不甘就此错过的我耐心等到余秋雨给所有人签完名后,再次递给他新近出版的《梅州公安·青少年警讯》周报和特刊,向他介绍了相关情况,得到了大师肯定,他欣然题词:“正义的力量,青春的阳光”、“春风化雨”。

  一件事情,如果你不了解不接触,你就根本没有发言权,对人,何尝不是这样?对名人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