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梅州日报》的 三十年情缘

26.06.2014  14:38

  □吴运凤

  初识《梅州日报》是在1982年,那时还叫《梅江报》。30年来,我与《梅州日报》情缘不断:加深了兄妹情,收获了爱情,促进了工作热情,更激发了下一代对文学的喜爱之情……

  1982年,为了让读初三的我了解更多的时事,哥哥帮我在学校订了一份《梅江报》。每周六回家前我总是不忘把它夹在课本中,装进书包里。一到家就迫不及待地拿出来,与哥哥一起评说一周的时事要闻。那一年,每个周末我和哥哥都急切地盼望早点回家。

  1983年,我考上了高中,哥哥在家订了一份《梅江报》。虽然学校离家较远,但《梅江报》我却一期都未落下。每次回家,我都发现哥哥把我未看的《梅江报》叠得有序而整齐。有一次,妈妈想拿几张报纸来包东西,平常脾气甚好的哥哥大声地对她说:“我妹妹还没看嘞!怎么可以拿来包东西?

  1989年,我如愿成了一名乡村女教师。次年2月,乡政府上班的一名男青年写了好几封信给我。我对他也有好感,只是他家境贫寒,内心有点犹豫。但当我得知他在工作之余辛勤笔耕,还曾在《嘉应日报》(当时的《梅州日报》)发表过数篇文稿时,我对他的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当他向我表露心迹时,我向他提出的条件是半年内在《嘉应日报》上发表6篇以上文章。这样,他把写稿当成第一任务。不久后,《中行乡奏响发展山区经济主题曲》在《嘉应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接着,2篇、3篇……6篇。他笑了,我也笑了。1990年11月1日,我们在单位举办了一场简朴而隆重的茶话会,没有婚车,没有钻戒,在一叠《嘉应日报》的见证下,我们喜结连理。

  结婚后老公仍坚持写作,我也积极为报社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2012年春节前,刚上大学的儿子回家,带回一大叠文稿复印件。原来,一上大学他就加入了学院的记者团,成了

  一名“学生记者”,积极地写稿投稿。拿着一大叠印有自己名字的文稿,他兴奋地对我说:“妈,大家都说《梅州日报》是你和爸的‘红娘’,我是《梅州日报》的‘结晶’,我会继续努力的!

  这就是我与《梅州日报》的30载情缘。如今,我们家仍旧天天早晨盼望看到《梅州日报》。

  (作者单位:平远县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