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专养蚊子再做绝育手术 让蚊子香火难续
广州“蚊子工厂”生产出一种特殊雄蚊,通过在大自然中和雌蚊交配,可大大减少蚊子的数量
炎炎夏日,不少人都会受到蚊虫叮咬的烦恼,如果夏天没有了蚊子,该是多么美妙!在广州黄埔区,奚志勇团队建立了目前世界最大的一个“蚊子工厂”,这里专门生产一种“绝育蚊子”,用来减少自然界蚊子的数量。
昨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杨大助先生访问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记者随行探秘了这个世界最大的“蚊子工厂”。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娟 实习生 朱秀芳 通讯员 蔡珊珊
■本版摄影:新快报记者 祝贺
蚊卵期就要接受“绝育手术”
你知道蚊子如何绝育吗?记者昨日在这个面积超过3500平方米的“蚊子工厂”看到,未出生的蚊宝宝已有专门的“房子”——一个个已放置好的卵杯。雌蚊把卵生在里面,经过7天发育成熟后,工作人员就会用刷子将卵刷下来,按照卵的数量投放一定数量的孵化液,经过2小时左右蚊子幼虫会孵化出来。
接下来,就要进行绝育蚊子培养的关键一步——实施“显微胚胎注射技术”。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显微镜下,用一根长长尖尖的“注射针管”对准蚊卵的生殖系统部位,打入沃尔巴克氏体。显微镜玻片上面密密麻麻的小黑点蚊卵,在显微镜下放大了不少,排列得整整齐齐。这个操作并不容易,“因为卵比较小,而且针头需要特殊制作,所以有时候注射很容易损伤卵,难度比较大。”
通过注射共生菌,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雌蚊如果能够建立稳定的共生关系,将会经卵传递给子代。“在蚊卵产出后的60至90分钟内注射,一次注射一个胚胎,工作人员一天可以注射100到200个左右,每500至1000个注射胚胎可以建立一个感染系统。”
用糖水及羊血笼养雌蚊
在蚊子的“育种室”里,记者看到了大大小小的透明的玻璃罐,上面放着一团小小的棉花。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棉花里藏着蚊子的营养品——糖水。
据悉,现场每笼雌蚊和雄蚊比例会严格控制在3:1左右。他指着其中的一笼说,“这笼就有15000只雌蚊,5000只雄蚊。”记者看到,一位工作人员将一张涂了羊血(经检测不携带病菌)的薄铁板和一个小小的热水袋放在密封的网状笼上。这就是雌蚊的食物。“羊血比较干净,猪血和牛血有可能会携带传染病毒。”只有吸血后,雌蚊才能行产卵。喂血3天后,在饲养笼中放进贴有湿试纸的产卵杯,以便雌蚊产卵。
虫卵采集后,将被放置在幼虫饲养区中孵化饲养。蚊子的“闺房”温度较高,也比较潮湿。项目组成员王晓华解释:“蚊子周围的环境经过特殊控制,一般温度保持在28℃左右,上下波动不超过2℃,湿度会控制在70%-80%,比较适合蚊子生存。”
根据幼虫的孵化受温度、湿度、光照、密度、饲料等的影响,奚教授团队新开发了一种幼虫饲养器,不仅将每盘蚊卵饲养量从7000提升至18000只,也满足了饲养环境的高要求,还能够实现收集蛹的半自动化,“预计产量可达两千万只。”奚教授表示将在版本二车间重点推广这种新型饲养器。
世界首台蚊蛹X光射线仪可彻底分离雄雌
蚊子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在工厂里,只有成蚊的雌雄可以通过目测去区分,然而实验室需要大量筛选雄蚊,雌雄分离成了令人头疼的事情。工作人员介绍:“幼虫变为蛹时,就是成蚊之前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最容易分开的。”
对于白纹伊蚊来说,卵和幼虫时期雌雄区别无法辨认。“到了蛹的时候,就会发现正常的雌蛹会比雄蛹大一些。”对此,研究人员自制了一个物理的雌雄分离器。工作人员解释,混着雌雄的蛹在玻璃面上随着水流被过滤,尺寸大的留在上方,越往下尺寸越小。这样,雄蚊就被分离出来了。据工作人员介绍,5小时就可以分离出七八万只蚊子,准确率达到99.9%。再通过人工检查的方式挑出剩下0.1%的雌蛹。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车间有20多台机器,效率和人手都不够,每天分离雄蚊数量仍在100万左右。
“雄蚊里面含有共生菌,但一般情况下会有少量的雌蚊残留,这可能会影响到控制效果,而这台仪器的投入使用将能够突破这一块的研究瓶颈。”记者昨日在现场了解到,为达到更好的绝育效果,研究团队今年3月首次投入使用X光射线仪。这意味着生物技术和核技术共同联手用于蚊子控制。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全世界首台用于蚊蛹辐射处理的X光射线仪,通过物理射线的方式清除雌蛹,成功率接近100%。由于雄蛹的射线耐受度高于雌蛹,因此用高能量光子照射蚊蛹,可杀死雌蛹,或破坏雌蛹的生殖系统致其不育。
数据显示“益蚊”的抑制率达93%
每批蚊子在饲养、输送、释放的过程中,都会经过严格把关。王晓华介绍,蚊子在蚊蛹阶段处理(未羽化前)就会进行计数。通过蛹的数量来确定羽化成虫的蚊子的数量。
时机成熟后,雄蚊就会被装在一个圆形塑料桶中,每桶1000只。运往指定地点释放(目前是沙仔岛和大刀沙岛),沙仔岛(南沙)从去年3月开始到11月,每周分次释放雄蚊,共放1000多万只;对照岛为沙仔岛附近的小虎岛,试验开始前两岛气温、地形、伊蚊数大体相同。今年3月再次投放等量雄蚊,7月为伊蚊繁殖高峰期,最新数据显示“益蚊”的抑制率达93%,即如小虎岛某区域有100只伊蚊,沙仔岛同等面积下仅有7只。
释放点通常选在植物繁茂的潮湿处,最适合雄蚊栖息并补充能量。据悉,白纹伊蚊活动高峰期是从早上7时到下午6时。蚊子投放后需严密地跟踪、监测。据项目组成员郑小英介绍,在释放的地方会放置许多诱卵器、成蚊“诱捕器”,用来监测释放控制效果,相当于灭蚊大战中的实地战况数据。等蚊子吸过血后,它们会寻找湿润的地方产卵,奚志勇团队就可以通过诱卵器采集虫卵,可以估算出当地的蚊子数量。每隔24小时,工作人员就会来加袋、收袋。蚊子被捕获后就被送往实验室检测诊断。“如果蚊子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话,诊断时上面就会显示一条条闪亮的带子,没有的话就是空白,不携带的就是野外的蚊子,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释放的蚊子在野外所占的比例。”
据奚志勇介绍,雌蚊一生只交配一次,放出的雄蚊在野外大概能存活两周,它的交配能力前三四天最强,而野生蚊子每天都在长,因此需要通过持续释放,保持交配优势。
项目组成员钱伟介绍,目前团队已经在联系市区的单位、学校、居民区,“今年会把试验应用到市区,往市区推广。”相比南沙的现场试验点而言,市区要推广这一技术难度更大。
■链接
“绝育蚊子”的前世今生
“绝育蚊子”是携带了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它与自然界的雌蚊交配后,所产的卵不能发育。沃尔巴克氏体诱导蚊子种群产生细胞质不相容性,可以降低蚊子种群数量的这一现象,最早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67年。
2001年,在美国肯塔基大学读博士的奚志勇,在导师的带领下开始研究沃尔巴克氏体共生菌。8年(2009年)后,奚志勇课题组与另一个课题组同时发现,天然的沃尔巴克氏体本身就能形成抗登革病毒的作用。
2011年11月起,奚志勇团队就从果蝇、伊蚊和库蚊体内提取沃尔巴克氏体,成功将其导入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体内,建立稳定的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蚊株,这就是最开始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