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大咖为广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把脉开方”
大洋网讯 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荔湾区聚龙湾片区举办了《广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专家研讨会,邀请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王建国在内的专家大咖为广州名城保护与发展工作“把脉”;并就《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五年行动计划(2022-2026 年草案)》征求专家意见。
聚龙湾展示中心
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虚心聆听专家意见
广州是具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广州历史文化保护工作。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州荔湾恩宁路永庆坊时发表重要讲话:“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特别是名城保护工作的根本遵循。
荔湾区聚龙湾片区有日清仓、冲口仓、渣甸仓、广州柴油机厂、协同和机械厂、中国传统村落聚龙古村等,滨临珠江,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丰富,是广州未来精心推动打造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人居环境、产业、旅游融合发展的典范区域。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荔湾聚龙湾召开广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专家研讨会,既是重温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视察广州荔湾永庆坊的重要指示精神,也是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虚心聆听专家专业、睿智的意见建议。
会议听取大师专家对《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五年行动计划(2022-2026年)草案》等的意见建议,五年行动计划将根据本次专家研讨会的意见建议进行修改完善。会议还组织现场踏勘了聚龙湾冲口仓、亚细亚花地仓、广州柴油机厂等工业遗产和中国传统村落聚龙古村。
荔枝湾涌
专家把脉:塑造有生活味道的历史城区,做好精细保护、科学保护
与会专家对广州在名城保护工作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实践探索,以及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予了肯定,并对“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专业、睿智的意见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博导王建国:
广州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感情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应该是广义的概念,除了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之外,还需要精细保护和科学保护。第一,精细保护。保护传承必须是上下结合的事情,是从宏观、中观到微观都要发力的事情,仅仅讲规则、条例、政策远远不够。比如公共空间,要有三个品(品质、品位、品相)。历史文化保护就是在微观层面上,能够在公共性、共享生活的社区尺度上,多做一点工作。广州过去十几年在恩宁路、沙面等做了很多工作,现在需要的是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系统整体连接起来,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做更好地结合。
第二,科学保护。城市永远都面临发展与保护、保存与淘汰的双重挑战,城市发展的新陈代谢和历史文化保护应该作为一体两面来进行综合的考虑,这是科学保护。此外,历史文化保护,不是仅仅讲情怀,或者讲政策就能够解决的问题,还要依托科技进步来做保护工作。
第三,对接国家战略要求,文化保护传承应对接双碳要求。
第四,历史文化保护是广义的,在未来建议做一种整合性的文化保护研究,如果能做出来,这在全国一定是非常好的样板。
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潘安:
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五年行动计划内容考虑得很深入细致,但格局还要更大,不局限于城区。历史文化保护要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要把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功能维度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名城保护框架体系。名城保护要着力于宣传,让大家都有保护意识,搞清楚要保护什么东西。老城要活化利用,要深入研究过去的历史,这样出来的成果,才能让老百姓明白为什么要保护。新区域的建设,一定要注重对历史文化的梳理与传承,既有中国元素,同时又不失时代精神,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名城,我们需要的文化。
北京路骑楼街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一级巡视员、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李锦生:
广州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做到了应保尽保,保护优先。一是系统性很强,从理念到技术、体系,特别是一些行政制度的建立,非常的完整,特别好。第二,示范性特别强,永庆坊等一些历史文化街区、地段的微改造保护,成为全国的示范。第三,工作创新性很强,保护与发展实践中,很多技术的创新,特别是微改造的过程中,一些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都特别好,值得学习。
展望未来:第一,要更加重视历史城区生活性的建设。广州是一个很有生活味道的城市,应该塑造中国最有生活味道的历史城区。历史城区应注重补短板,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第二,应重视塑造历史文化名城的软实力。第三,要重视历史城区文化感的整体塑造。第四,调整和优化历史城区功能,增强历史城区的文化功能、生活功能、休闲功能。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家委员会委员张广汉:
广州近些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成绩显著,有的走在全国前列,取得很多好的经验。比如恩宁路的微改造的做法,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我们也在宣传广州的好做法。
要把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相结合,现在我们对于历史文化保护的要求和城市更新的要求已经基本上吻合,城市更新也不能大拆大建,要采取微改造的方法。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也是一样,在保护的前提下去更新街区的生活环境,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二者是一致的。根据城市评估补短板,提升城市的品质,改善历史文化街区内居住环境。同时依据保护规划,编制历史城区的城市更新单元规划,明确各个单元的价值特色、保护要素、更新策略,分期逐步地更新,这应该是今后五年广州工作的重点。
此外,应该建立保护基金和城市更新基金。目前我们的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更新都没有基金,多数靠政府投入,这是不对的。建立保护基金和城市更新基金,拓宽资金的渠道,同时也助力国家的三次分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邵甬:
广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已很完善,发力点也很多,参与力量也够多元。下一阶段,广州要对标世界文化名城,处理好历史文化保护与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广州不能就城区论城区,要向外走,要在区域发展的层面彰显广州独特的价值。另一个发展方向是向下沉,通过共同缔造、精细化保护,用“绣花”功夫挖掘、串联有广州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扎扎实实地做出鲜活的案例。最后要加强决策机制的科学性,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保障保护要求落地实施。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导,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李郇:
广州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在国内一直走在前列,一直是作为一个样板,各个地方都来学习,广州要有这个文化自信。要进一步加强对整个城市文脉的保护,应保尽保。要创新工作方式,通过城市体检找问题、补短板,保护与发展活态的生活。要搭建“共同缔造”平台,让政府、民众、专家等有定期的沟通。开展“共同缔造”活动,通过共建、共治、共享,发动群众和居民一起搞好我们的城市建设。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郭谦:
历史文化保护要有国际视野和科学精准的保护。广州珠江沿岸工业遗产带全产业链条具有完整性、聚集性,开发工作应结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行。文化保护不能急,要久久为功,精细操作,避免建设性破坏。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表示,将认真梳理专家意见,在规划建设工作中充分研究吸收。面向未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做好城市规划建设“精”和“细”的文章,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多渠道推动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保护和延续城市文化特色风貌,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 通讯员 穗规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