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有大肠菌群未必是受粪便污染

01.07.2016  15:03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相关专业资料上对“大肠菌群”监测项目有这样的描述:指示性微生物,主要反映了产品的卫生学状况及受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食品中检出大肠菌群,提示被致病菌(如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污染的可能性较大。检出不合格未必受到粪便污染。

  ●本报记者  李玉娇

  通 讯 员  唐智华

  近日,一则“广东最新曝光20款不合格食品竟然有粪便污染”的微信在朋友圈流传。部分市民点开这则微信,阅读到“食品中检出大肠菌群表示食品受粪便污染”这句时,不约而同产生了“不合格食品受粪便污染”的误解。“商家怎么如此无良,生产的食品竟受到粪便污染?”一市民问道。为解开市民的疑惑,日前,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市民误解“不合格食品被粪便污染了”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他们表示,看到微信内容里提到不少可怕的表述,如“大肠菌群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大肠菌群数的高低,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度”、“食品中检出大肠菌群表示食品受粪便污染,其中典型大肠杆菌为粪便近期污染,其他菌属则可能为粪便的陈旧污染”等。这些句子表述的意思“令人十分不安”。市民黄女士对记者说:“我看到大肠菌群的解释,立马看了看被检出‘大肠菌群’项目不合格的食品有没有吃过,还好,是糯米棉花糕、椰子味威化饼干等,都是不喜欢吃的零食。”与黄女士一样,有类似想法的市民不在少数。

  ■专家对“大肠菌群”如此解释

  究竟“大肠菌群”是什么?上述市民对“大肠菌群”的理解是否正确?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食品的“大肠菌群”项目进行抽检有何意义?记者分别采访了嘉应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的张镜教授及梅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部门相关负责人。

  张镜教授指出,大肠菌群是指任何可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杆状、无芽孢、兼性厌氧的肠道细菌,典型代表是大肠杆菌,也包括产气肠杆、柠檬酸杆菌属和肺炎克氏杆菌等。大肠菌群是一个大范围的定义,而被大家所熟知的大肠杆菌则是一种细菌。大肠菌群主要来源于人畜粪便。但不能说“大肠菌群”检出不合格就是受粪便污染造成的,只是作为指标评价食品的卫生状况。有些被检出“大肠菌群”项目不合格的食品,老百姓就不要理解为被掺有粪便或者被粪便污染了,只是原料、某一生产加工环节或者保存、运输环节可能有致病菌的污染或有致病菌的存在。没有被粪便污染也可能有这一致病菌的存在。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稽查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相关专业资料上对“大肠菌群”监测项目有这样的描述:指示性微生物,主要反映了产品的卫生学状况及受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食品中检出大肠菌群,提示被致病菌(如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污染的可能性较大。另外,该专业资料上还写道:“导致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有杀菌不彻底;原料、包装材料受污染;生产过程中产品受人员、工器具等生产设备、环境污染或储存运输不当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建议,不少即食食品都要抽检监测这一项目,大体反映的是卫生状况。广大消费者不必恐慌,监管部门对有食品许可证的正规销售场所销售的食品都有定期、常规抽检,建议市民购买食品不要到无证无照的地方或流动摊贩处,也不要购买“三无”食品。检出不合格未必受到粪便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