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文化与金融:插上资本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文化金融的融合发展,九部委提出《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政策给力加上各方推动,但文化金融的合作并没有如期望的那么好、那么繁荣。4月8日下午,在定福庄论坛的“文化产业与金融融合发展”分论坛上,多位知名文化金融人士和文化产业企业家共同展开深度对话,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解读文化金融跨界融合发展新思路。专家们表示,金融机构和文化企业要加深彼此了解,才能更好进行对接。同时,专家们认为,未来文化产业的腾飞,必定要插上资本的翅膀,才能更加飞得更高更远。
4月8日, “文化产业与金融融合发展”论坛在北京定福庄举行。 中国经济网记者张雪/摄
万晓芳:组建专门团队 进行文化创新
作为商业银行代表,民生银行文化产业金融事业部总裁万晓芳在发言时表示,他们组建了专门的研究团队,进行创新文化金融。她认为,文化产业有其独特之处,首先是轻资产,能够通过报表反应的规模比较小。第二,业绩波动比较大,影响营业收入的因素可控性比较弱。三是因为产业的历史比较短,自身跟金融对接的融资经验也不足。而传统商业银行有三个特点,一是重抵押重资产规模,二是注重企业的财务报表以及企业的经营业绩。三是因为文化企业承贷能力的判断到底是通过他的报表资产,还是通过其他方面去判断,商业银行这方面的经验也不足。
“如果互相抱怨肯定是找不到出路,那么怎么能够实现顺畅对接呢?”万晓芳认为,首先要互相了解,成立专门机构,研究行业实现流程的一体化。其次,抓住企业的现金流来进行融资方案的创新。第三,金融和文化产业的顺利对接,还需要多方关注。在文化产业体系内非常重要的比如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机构、文化产业园等,这些机构能够对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创新提供很多帮助。
阎建钢:中国文化企业最缺乏的是持续盈利的能力
刚从美国考察归来的中国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副会长阎建钢感概地说,中国文化企业最缺乏的是持续盈利的能力。百老汇一部音乐剧尤其是经典的音乐剧可以演10年30年甚至50年,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分公司。而中国,运作三到五年来进行一个电影项目或者一个电视剧项目,当这个项目成功之后所有的一切资源归零,下一个项目要从零开始,而这次成功的所有价值不能够延展到下一个项目,这就是文化产业行业的特性。
所以,阎建钢认为,文化行业现在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表面的资本。 他表示,这个产业要发展,盈利模式仅仅维系在一个又一个孤立的项目上,你的持续的盈利能力何来?这些都需要思考。
杨守彬:要做批量的产业化投资
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了解,电影《泰囧》之前的预计票房大概是4.1亿元,但最后拿下 14亿多的票房。从这一事件出发,中国青年天使会秘书长杨守彬认为,文化娱乐产业和资本结合,投资单个产品的风险极高,要做就要做批量的产业化投资,这中间就会有概率事件发生,投资10个或15个项目,可能就会有那么几个脱颖而出。
同时,作为天使投资人,他建议,如“定福庄产业园”这类的园区可以与天使基金形成联动机制,区内可以每季度举行一次文化创意产业创业的路演会,如一期推30个项目,邀请一些早期投资人来听,考察商业模式和产品,可能过一段时间就能孵化出几个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同时也可以联合一些基金来做文化创意产业的基金。
杨守彬认为,未来会出现很多微天使,股权众筹和产品众筹是发展文化娱乐产业非常重要的方法,单个人或单个基金去投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如果失败了,就会百分之百亏损。但如果通过股权众筹或者产品众筹的平台,会解决很多人去支持一个人、一个公司、一个产品、一个梦想的实践。
刘德良:文化企业并不真的知道自己缺不缺钱
新元文智咨询公司董事长刘德良发现一种现象,就是很多文化企业并不真的知道自己缺不缺钱,缺多少钱,也不知道自己什么状态下应该找谁去融资。而金融机构按照自己的逻辑运作,就是谁的经营效率好,资金安全性比较高,就去给谁授信放贷,而这个逻辑之下就造成企业可能拥有大量的授信额度,但它可能并不需要商业银行的资金,造成授信额度大量被浪费。
刘德良表示,怎样能够让拥有版权知识产权的企业产生持续的收入,要依托于互联网的平台,使版权吸引到大量的持续用户,使它流动起来。
其次,在局部领域去探讨资产证券化,尤其是无形资产证券化,但它一定要从个案发生,不可能一下子适应所有企业。
谢广才:未来的发展需要更多资本合作
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获悉,中文在线上市后,从2015年1月21号挂牌6.81元,到最高的90多块钱,经过连续23个涨停后面又连续两个涨停。让很多关注文化产业的股民欣喜若狂。
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广才介绍,中文在线从创业到上市用了15年,一直做的事情就是全媒体出版,就是一种内容多种渠道同步出版。未来,中文在线将是基于IP开发进行文化和科技的融合,要打造产品,必须要跟产业上下游包括金融机构合作。资本的介入对他们来说,也非常重要。(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