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今年是新能源车进入市场的机遇年

13.06.2014  12:43

宝马电动汽车。

特斯拉电动汽车标识。

特斯拉电动汽车。

日前,北京开放新能源汽车摇号,摇号成功的指标已达6000辆,不过实际成交量仅有几百辆,引起业内和市民的热议。作为在全国率先大力度普及新能源车的城市之一,新能源私家车市场“叫好不叫座”的境遇同样存在。

在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期间举行,面对新能源私家车市场遭遇的重重困境,不少车企则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业内普遍认为,随着国家政策环境利好和消费者观念的进步,新能源电动车将在今年迎来“机遇之年”。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销售状况“冰火两重天

困境

论坛上,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符钢战将国内外新能源汽车销售比喻为“冰火两重天”。数据显示,美国去年新能源汽车销售97000余辆,几乎全部为乘用车,其中本土汽车销售占比为57%。而去年我国销售新能源汽车17642辆,其中超过85%为公权市场,即政府有能力引导的市场,真正意义上的私权市场销售仍存在巨大空白。

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不少车企坦言,消费者担心的主要问题在于价格定位和使用不方便,其中,充电设施配套问题尤为突出。

充电桩难解决是全国问题。”江淮新能源汽车营销部江敏在论坛上坦言,充电桩安装的“最后一公里”往往卡在小区物业方面,由于涉及用电安全等问题,很多购买新能源私家车的车主要求在本小区安装充电桩时,往往遭遇物业方的不理解和不支持。此外,一些配套设施并不太完善的住宅区,可能在新能源电动车的配套设施安装上遭遇诸多不便。

消费者对新能源私家车最关心的是性能、价格和使用方便性。”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市场销售总部专职副总部长叶磊说。美国电动汽车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引起“私家电动车热”,今年2月,特斯拉通过官方网站宣布了基本款Model S车型的价格为73.4万元,购买者也包括众多社会知名人士,不过特斯拉的使用感受和一般电动汽车并不相同,它的高端购买者往往拥有自己的私人别墅,充电配套设施的建设也相对容易。“中国大部分人没有自己的私人别墅,绝大部分人都住在小楼小区里,充电配套设施使用不方便已经是全国性问题。”叶磊说。

而在电动车使用方面,各大车企也在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以使得消费者获得更好的驾乘体验。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和技术管理部总工程师凌天钧表示,上汽将投入6个亿,保证新能源汽车的持续研发。而在价格的定位方面,凌天钧认为,应在电池基础水平上做“适合消费者需求的车”,而不一定是最高档的,让老百姓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不断增强。

车企应抱团发展 迈入私人市场的关键年

机遇

目前,深圳已经有一批企业在电动汽车领域崭露头角。在纯电动、混合动力整车领域有比亚迪、五洲龙等企业;动力电池领域有比亚迪、沃特玛、长河动力等企业;驱动电机领域有比亚迪、大地和、陆地方舟等企业;在动力总成控制系统领域有比亚迪、五洲龙、航盛、汇川等企业;充电设备领域有奥特迅、科陆电子、巴斯巴、比亚迪等企业。

今年是电动车进入私人市场的关键年。”尽管新能源汽车私人销售市场遭遇重重困境,不少车企仍然认为其前景可观。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云飞提出,产品、政策和观念成为打开这一市场的关键,相对于前两年,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地方保护障碍已有非常大的改善,业内应“抱团发展”,在不断推出好产品的同时,应加强新能源汽车绿色观念的输入,让越来越多消费者认可电动车绿色出行的理念。

说起新能源私家车,特斯拉可谓是其中的代表之作。业内专家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有很好的基础,包括电池、电机、电控、氢燃料等方面,在研发和技术水平上都已经积累了一定优势,与特斯拉相比,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差距主要在产品的精细化上,而这一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目前,国内各大车企迎来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热潮,在国际低碳城论坛现场,比亚迪、宝马、特斯拉等各大品牌电动车的展示吸引了不少消费者,一流的外观设计,不断增强的性能不断突破人们对于电动车的想象,而这背后包含着车企一系列的研发投入。

每个人明晰自身强项。”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政府事务部高级经理张蒀说,在目前的电池密度基础上,宝马推出纯电动车i3,利用整车强化碳纤维材料来降低车辆重量,并且将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贯穿到整个生产制造的价值链中,包括使用科技新材料,制造期间尽量使用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等。

不过,张蒀也坦言,他判断短期内不可能实现全社会电动出行,电池能量密度提升也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宝马将从常规动力汽车入手,通过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降低能耗,例如利用调节进气格栅降低车阻,通过电子转向等某些小改动把能耗降下来。

从整个行业来看,业内车企普遍呼吁,在新能源私家车市场的开拓上,车企更应“抱团发展”。“希望市场有一个公平的环境,竞争中把产业做大做强。”张蒀说,希望未来对新能源车市场的政策端和生产端进行双向刺激,对比加州和挪威等地区,新能源私家车使用环节拉力不够,希望下一步在政策端能够进行相应改进。另外,针对电动车目前出现的品牌营销和形象问题,企业层面需要重视品牌的构建意识,这就需要各大车企在今年推出更完善的系列产品推广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