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专家谈《黎明的炮声》:愿大战永不再临

04.06.2015  20:25

  广东新闻网广州6月3日电 (记者 索有为)美国著名军事历史作家里克·阿特金森的“二战”解放三部曲之一的《黎明的炮声》日前由重庆出版社携手中资海派出版发行,该书中文版的审校人、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室主任徐进谈及该书时表示,生活在无大战时代的人阅读《黎明的炮声》,重新感受上一次大战的惨烈与残酷,再次感叹和平来之不易,亦惟愿大战永不再临人间。

  据悉,《黎明的炮声》全景式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年的战事,即从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到1945年5月7日德国投降的十一个月里,盟军与德军将士在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德国进行的一次次殊死搏斗。

  徐进称,冷战结束以来,战争史研究出现的一个重大趋势就是要探讨战争对人以及由人构成的社会的影响。此前的战争史研究往往注重宏观战略谋划和中观战役执行等方面的东西,纯军事味道十足。作者往往不厌其烦地描述敌我双方的兵力兵器对比,作战序列、作战规划和执行过程,并附有多张内容复杂的战役图。而冷战后战争史研究的重心下移到人与社会。现在战争史更注重描写军人与百姓在战争期间的所思与所为,而且大量引用报纸、官兵、记者的记录或感受,对统帅、将军、中下级军官和百姓的描述在一部战史中的份量大致相当。研究视野的下移使原来大量无法入史的材料(报道、家书、访谈、日记)现在进入历史学家的研究与写作之中,实际上极大地丰富了战争史研究的内容。而且,研究素材的丰富使战史著作的读者面扩大,可读性增强,特别是阅读时的现场感十足。

  徐进还从该书感悟战争与国家的关系。他认为,现代国家间战争是国际政治以另一种方式的继续,这种国际政治不仅体现在敌我之间,而且也体现在盟国内部。阿特金森以大量的笔墨描写了盟军内部在战略规划和作战执行等方面的矛盾,而且这种矛盾又经常无可奈何地与盟军将领之间的个人矛盾交织在一起,使英美战时同盟呈现出一派复杂的面貌,并不像以往读者所以为的那么亲密无间。

  徐进说:“在‘二战’之后的冷战时代以及后冷战时代,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爆发似乎验证上述两种判断。因此,有人推断世界进入了一个大国无战争时代。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人阅读这本《黎明的炮声》,重新感受上一次大战的惨烈与残酷,再次感叹和平来之不易,亦惟愿大战永不再临人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