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如何开出创新之花?(二)

30.12.2015  11:43

三链融合”带来生产力

新型研发打通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从根本上解决了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

一位学生的发明,由新型研发机构集结团队攻关;一家东莞 民营 企业出资500万元,共组易步机器人公司。仅用3年进入量产,“易步车”至今已形成3亿元以上产值……

快速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便捷对接资本与市场,这是 广东 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 研究院 展示的创新能力与优势。深耕东莞7年,研究院通过自主研发成果转化创办了20多家企业,孵化80余家企业,同时为4000多家本地企业自主研发了十几类、几十个系列的行业关键设备。

在深圳,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持续发展能力,来源于6个研究所、1所学院、4个育成基地、5只天使和风投基金,以及与行业或政府共建的3个研究院。

先进院的各研究所是一个个创新核心,由其不断地向育成中心提供企业孵化的源头种子项目”,先进院育成中心主任徐明亮说,针对科研成果转化难,先进院专门成立自己的创投基金,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了完善的融资体系。

上述两家机构搭建的创新生态体系,在广东新型研发机构中具有普遍性。

2012年,成立仅两年的光启研究院,就跟金融机构合作设立了规模20亿元的技术创新领域风险投资基金,提升了超材料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

北昊研究院实际是由企业运营的一家新型研发机构,由 北京 大学、广东知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广东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出资成立。冠昊生物公司董事总经理张倩说,研究院利用冠昊生物成立的科研基金以及资本市场的融资,对科研项目进行投入,同时借助冠昊生物在生物医药方面的营销资源,实现产业承载,令项目更加舒畅地走进市场。

从一项专利到成为产品,中间需要很多环节和要素的支撑,而像这样的新型研发机构恰恰能为此对接。”张倩说,在北昊研究院成立一年里,已经运行了5个项目(均未产出),都是通过企业、高校以及资本的合作推动。这些项目来自全国乃至全球各地,也有来自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参与,更有 美国 麻省理工、哈佛等著名学府专家的支持。

嵇世山说,相比事业单位,新型研发机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独立核算,自收自支,运营机制更灵活;相比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定位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着眼于孵化高科技企业,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比传统科研院所,新型机构服务于科技成果产生、产业化、企业孵化的全过程,功能有创新;而相比传统院校,新机构融入了创新文化,内涵有创新。

统计数据显示,广东新型研发机构集中了中高级创新人才6000多人,年研发经费支出已超过传统科研机构;近3年的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分别达7599件和5594件,不仅服务传统企业3万多家,还成功孵化了高新技术企业1000多家。

当前,因技术服务、成果转让而诞生的新型研发机构,正日益向基础研究衍生,从而打通、整合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产业孵化和市场销售的全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从根本上解决了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问题。

四不像”还有哪些想象

高校和科研力量的单薄,倒逼科技与产业的合作以新型研发机构的形式出现,但这显然不是全部。

深圳市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院长周路明这样分析:我国科研机构主要集中在北方和高校集中的地区,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珠三角的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对科技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而科研院所又有大批科技成果亟须产业化,这是两者“发生关系”的直接原因。

高校和科研力量的单薄,倒逼科技与产业的合作以新型研发机构的形式出现,但这显然不是全部。

近日,来自新媒体“城市战争”的一篇网帖分析,相比长三角,从“三来一补”产业赚取第一桶金的珠三角,正依托出色的贸易、航运设施建设和金融业发展,向“轻、智、终端”特色的高科技产业逐步转型。

新型研发机构在珠三角能够诞生并迅速发展,说到底,与珠三角的产业形态以及市场化程度密切相关。”一家深圳新型研发机构负责人说,新型研发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赚到钱,如果珠三角的产业形态不是应用型的,或者说市场化程度不够,新型研发机构将很难有作为的空间。

嵇世山认为,北京和上海等地高校众多,资源投入主要在高校建设,基础科研实力强,但科研力量主要归属体制内。深圳传统体制内的科研机构少,但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产业基础、创业条件和服务水平,有最适应科技项目产业化的环境,因而为体制外的新型研发机构提供了很好的土壤。具有高校和科研院所背景的新型研发机构,能天然对接上游技术源头,在珠三角集中涌现是资源配置的必然结果。

处于“风口”中的“四不像”机构,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未来发展的空间依然巨大。

广东省科技厅和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广东的新型研发机构存在缺乏合理引导、政策支持不足、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可持续发展机制有待健全等四大问题。

当前新型研发机构的范围相当宽泛”,樊建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型研发机构既有事业单位又有民办、既有非企业也有企业,定义和标准不清晰,政府对这些机构的管理容易出现混乱。

事实上,类似光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等民办研究机构,冠以民办非企业的帽子,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有些扶持政策,企业性质的研究机构是拿不到的,比如研究设备进口免税。”光启研究院院长刘若鹏说。

虽然很多新型研发机构是市场化运作,但本质是非企业,所从事的是共性的前沿技术研发。”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国军说,如果是公共的科研创新平台,就应该有来自财政持续的投入。

为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今年6月,广东省委、省政府通过《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旨在理顺机制,为新型研发机构在项目、人才、资金等方面基于重点扶持。

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四不像”将释放更大的创新能量。

专家建言

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国军:

应加强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持续性投入

华中科技大学工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国军建议,要加强已经建成新型研发机构的持续性投入,鼓励他们做前瞻性技术研发和核心技术攻关。张国军说,广东的新兴研发机构筹建最早,有先发优势。但眼下,全国各地都在开始筹建新型研发机构,投入力度更大、配套政策活、吸引人才多,后发优势同样明显。

张国军说,成熟的新型研发机构虽然与市场接轨,但并不能把它当做企业来做,因为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但做前瞻性的技术研发的动力不足,所以研发机构需要持续性的投入才能保证其研发的动力与积极性。张国军举例说,华科工研院有600多人,有充分的研发能力,现在如果什么赚钱做什么,可能就背离了它做研发机构的初衷。

张国军强调,持续性投入不必跟编制挂钩,比如就计划投五年、十年,不养编制,随时可以停,不会为政府造成负担。

此外,投资处置权的问题也成为新型研发机构的一大困惑。张国军举例说,华科工研院前期创办、孵化了100多家企业,其中有3家已经在新三板挂牌。但在企业做强做大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是:这些企业都有一部分国有资产,如果有投资人想投资,估值问题很难解决。此外,国资股权转让的报批时间非常漫长,往往会把投资人吓跑。

张国军说,以工研院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有三个阶段的成长过程。第一阶段是研发产品,第二阶段是孵化企业,第三阶段是成为规模化的企业,但由于存在投资处置权的问题,让第三个阶段面临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