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戏剧日齐说戏:"中国戏剧一人顶千军万马"
昨天的论坛上,现场表演了昆曲《牡丹亭》中的经典片段。
世界戏剧日亚洲传统戏剧论坛上 艺术大家谈一些戏剧追求大制作
文\广州日报记者何道岚、黄丹彤、李渊航 图\广州日报记者邵权达
昨天上午的2016世界戏剧日亚洲传统戏剧论坛的主题是“亚洲传统戏剧的传承和发展”。孟加拉、日本、越南、尼泊尔、伊朗、格鲁吉亚、印度、俄罗斯、新加坡、斯里兰卡、印尼、亚美尼亚、韩国、马来西亚、蒙古等国家和地区的与会代表就各国和地区的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以及剧院保护等内容作了大会主题发言,介绍了各自保护传统戏剧、繁荣当代戏剧的方法和举措。
下午,论坛主题是“莎士比亚、汤显祖和中国戏剧”。今年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论坛以中外对话、戏剧交流的形式,共同纪念两位戏剧大师。来自上海昆剧团的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静娴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上海昆剧团出访英国演出莎士比亚名作《麦克白》以及排演汤显祖代表作《临川四梦》的情况,上海昆剧团青年演员罗晨雪、黎安、沈昳丽表演了《夫的人》、《惊梦》片段。
嘉宾访谈
1
要小而美还是大制作?
戏剧创作应把握本质
中国戏剧是需要叫好的。在慕尼黑,我们建议德国观众看中国戏曲时可以像观看足球比赛一样,随时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结果剧场效果非常火爆。”
——国际戏剧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季国平
翻译要还原中国文化美 要和外国观众对上话
中国、亚洲戏剧走向世界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翻译问题。翻译不仅包括把戏剧的内容把国外观众讲明白,在表现形式上也要和外国观众对上话。
季国平表示,为了便于西方人容易接受和理解,我们自己总是以西方舞台艺术为参照,用西方的 “Opera”指代“戏曲”,然而,“opera”(歌剧)是不能涵盖中国戏曲唱、念、做、打(舞)的综合属性的,因此是不准确的。现在的中国戏曲正像当年梅兰芳唱响欧美一样,以其独有的东方魅力倾倒世界,“戏曲”一词的翻译是应该回到中国式表达的时候了。
除了在名称翻译上要给戏剧“正名”,季国平认为,要让外国观众理解中国文化,表达方式上也要调到一个频道上。他举例称,几年前我带着梅花奖艺术团到法国和德国演出昆曲《白蛇传》。在巴黎时,法国观众不了解中国戏曲,看戏时像看歌剧一样正襟危坐,但中国戏剧是需要叫好的,当时剧场气氛有点清冷。在慕尼黑,我们建议德国观众看中国戏曲时可以像观看足球比赛一样,随时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结果剧场效果就非常火爆。他称“中国戏剧,一桌二椅,唱念做打,节奏唱腔,全凭演员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虽然和西方的话剧、歌剧、音乐剧具有演绎故事、创造人物、传达思想的共同点,但在审美风范和表现方式有很大差异性。这个翻译工作要做好。”
沈铁梅介绍称,重庆川剧院创作的《凤仪亭》曾在纽约林肯中心上演,这部作品由作曲家郭文景根据同名川剧创作,用室内乐、交响乐的方式与中国戏剧跨界合作,“将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戏剧元素,与好莱坞电影导演的编排、百老汇的舞美设计结合,将中国戏曲声腔艺术融入歌剧音乐的前卫交响乐,做成了一个非常前卫的新歌剧。演出轰动美国,得到权威外媒五颗星的评价。开创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模式。能被外国观众接受认可,就是在于要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和他们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