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总局将规定电视剧最多40集?业内:的确在调研
6日,有媒体报道称,继严厉打击演员高片酬之后,针对目前国产剧“注水”严重的问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正在研究相关应对措施并向行业征求意见,拟对剧集集数的上限做出规定,上限为40集。有数家影视剧制作公司人士向北京青年报记者证实,这一新规的确正在调研中;而部分省级卫视和视频平台方面则表示,目前还未得到确切的“限集令”通知。
“30集的剧本,抻成50集不是梦”
顾名思义,“注水剧”指在拍摄制作过程中,将原有剧本的“干货”故意拉长、稀释的作品,观众对这种作品的直观感受通常有两种:一是用正常速度看剧难以忍受缓慢的节奏,2倍速甚至更高倍速“刷剧”丝毫不影响跟进情节;二是前3到5集之后,节奏速度和剧情浓度呈“断崖式”下跌,往往被迫弃剧。
“注水剧”近年在国剧中是一种普遍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集”不仅是电视剧创作上的时间节点,更是核算成本、买卖交换的基本单位:一部成本已定的电视剧,最终能够剪辑出的集数越多,成本越被摊薄,出品方的收益自然越高。某制作人告诉记者,“通常30集的剧本‘抻’成40集非常正常,50集也不是梦。”
6月备案电视剧同期相比减少了5集
事实上,就治理“注水剧”的决心,总局早已频繁释放信号,只不过外界更加关注古装剧和高片酬,而“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制片单位已经敏锐地捕捉到风向变化并做出了应对。据广电总局备案公示,2019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58部、2002集,平均每部34.5集,而去年同期平均每部39.7集,平均每部减少了整整5集。在2019年6月全国电视剧月报备案通报中,72%的变更电视剧集数在减少——《长安诺》从68集变成了61集,《一路繁花香正浓》从40集变成了36集,《大明风华》从70集变更为62集,《弹孔》从49集变更为39集……7月3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聂辰席在讲话中再度严厉重申,“针对注水剧、宫斗剧、翻拍剧、演员高片酬等问题,深入挖掘瓶颈症结,始终保持高压。”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大部分作品是针对上述政策信号“被动”作出的反应,但在这个市场上,始终有一些愿意舍弃利益“保剧”的创作者,在主动捍卫国剧价值。《都挺好》热播时就曾曝光,是从55集剪辑成了播出版46集;刚刚举行的《小欢喜》研讨会上,导演汪俊发起“声讨”,笑称辛苦拍了60多集的素材,被出品方柠萌影业“强迫”剪辑数稿,最终浓缩成49集过关,“这样一遍遍的太折磨人了,以后不想干了。”
央视此前曾限制集数最终不了了之
对于总局正在研究“限集令”的消息,业内的反响是积极的。很多人认为,客观上确实可以整治当下“注水剧”泛滥、甚至影响国剧整体品质和观众体验的现状。但是,对于如何定义“注水剧”,以及“一刀切”是否会误伤一些优质长剧,这些客观问题仍有很大讨论空间。例如,假设以40集为上限,25集的剧本拍成40集,就不算“注水”吗?另外,《甄嬛传》、《琅琊榜》等公认的国剧经典,都是超过50集的长剧,可见电视剧的集数长短并非决定品质的必然。再者,有研究机构也曾发布调查结论称,在中国市场,50集左右的电视剧更容易粘合观众,培养收视率……对于这些疑虑,有业内人士告诉北青报记者,目前比较主流的态度是,“就是因为没办法定义‘注水剧’,所以总要找到一个可以量化的抓手。这个抓手就是集数,以40集为上限就有标准可依了。”
据了解,限制电视剧集数,这并非第一次。央视曾经在2009年规定在其平台播出的电视剧,最长不能超过30集。但这一单边政策反而限制了央视电视剧霸主平台的地位,省级卫视后来居上,最终政策不了了之。因此,业内人士纷纷表示,希望新政能真正挤出电视剧情节的“水分”,而不是仅仅消灭了数字上的长剧,致使改头换面的季播、上下部等转而“泛滥”。 (文/北青报记者 杨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