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西征会议遗址
位于本溪满族自治县的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一次西征会议遗址,保存着东北抗联在辽宁的珍贵记忆。这份记忆正在延展:精心设计情景体验式主题活动“重走抗联路”、开展红色基因库数据采集……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经过一年的精心准备、改陈布展,重新对外开放,这是全国唯一一座完整反映抗联14年艰苦斗争历史的展馆。红色展馆的建设和完善,为我们重构了抗联史的记忆。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武装。在长达14年极其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东北抗日联军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歼灭和牵制了大量敌人,为东北和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溪满族自治县第四中学初一学生孙嘉翊讲述“八女投江”的英雄故事。
红色场馆重构历史记忆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序厅内庄严肃穆,正面和侧面墙壁上的抗联英烈群像浮雕栩栩如生,浮雕上英烈们手挽手、肩并肩,塑造出保家卫国、同仇敌忾的不屈形象。
在陈列馆内,杨靖宇的孙子马继民仰望着英烈群像浮雕,心情难以平静。87年前,杨靖宇率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挺进本溪地区,先后在老秃顶子和对面的和尚帽子两座本溪境内的大山上建立了抗日游击根据地。现在,这里成为当地人民回顾抗联历史的起点。
通向正面浮雕的39级阶梯由辽东地区特有的石材青石板制作而成,当年杨靖宇将军率领的抗联一军一师就是在深山密林里与敌人迂回作战的。
走进陈列馆主展区,里面有抗联战士当年使用过的煤油灯、水壶、马鞍、铁铲、火盆、铜砚台等,其中的镇馆之宝是杨靖宇当年使用过的一把马刀。这件文物是2006年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的文物征集小组到抚顺新宾地区收集史料时得来的。
1934年12月,杨靖宇率领部队来到本溪、新宾、桓仁交界的辽东“外三堡”地区,那里民众的抗日热情高涨,村里的大户蒋国恩非常支持抗日,两次抗联西征都是在他家秘密部署的。1938年,杨靖宇准备撤离时,为了感谢蒋国恩对抗联的帮助,送给蒋国恩一枚银质章和一把马刀。不久,日伪军进行扫荡,放火烧掉了蒋国恩家的20多间房屋,银质章遗失了,马刀被蒋国恩藏在一个磨盘下面,保存下来。
在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的展柜中,射灯打在锈迹斑斑的马刀上,我们仿佛看到它的主人所经历的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战斗,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物和事件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而红色展馆为我们重构了抗联史的记忆。
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是在“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人民掀起的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斗争的高潮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东北抗日联军共有11个军,人数最多时有3万多人。
1936年7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师、1个教导团。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以东北抗联重要事件、人物、战斗为线索,通过丰富的历史照片、珍贵史料和文物、场景及现代化声光电等展示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反映了东北抗日联军14年艰苦斗争的历程。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于2007年5月建成开馆。去年至今,经过一年的改陈布展,馆内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更具互动性了。”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副馆长李巍说。
记者看到,在主展厅里有一个模拟抗联将士在野外露营时的场景,抗联将士在白雪皑皑的密林里爬冰卧雪,通过全息动态影像手段,动态演示抗联将士与敌人战斗的悲壮故事,参观时可以听到风声、雪声,将士们谈话声以及与敌人战斗的枪声。
百名少年讲抗联
在“八女投江”主题展区,本溪县第四中学初一学生孙嘉翊在为参观者讲述英雄故事。“1938年10月上旬,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一部在乌斯浑河渡口与日伪军1000余人遭遇,为掩护大部队突围,在指导员冷云率领下,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不幸被敌人围困于河边,面对日伪军逼降,宁死不屈,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集体沉江,壮烈殉国。”孙嘉翊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情至深处一度哽咽。
在“八女投江”主题展区另一侧的墙上,一幅讲述少年铁血队的国画让人热血沸腾。白山黑水间,一群热血少年在民族危难之际与父辈一起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保家卫国的重担。其中,小英雄郭凤岐牺牲时年仅16岁。
本溪县第四中学初一二班的刘意暄,正在讲述郭凤岐的事迹。郭凤岐1924年出生于本溪“外三堡”地区。1937年7月,抗联一军直属团团长带领部队来到“外三堡”,在郭家建立据点,他父亲郭振山和叔叔郭振双坚决抗日。抗联在这里建立抗日委员会后,他的父亲任联络员,母亲任妇女主任,13岁的郭凤岐任少年队队长。1937年12月,一场战斗后,一师坚持留在和尚帽子抗日游击根据地,军部向东南山区转移,郭凤岐随军转战各地。1938年7月,军部集中各师少年营、少年连余部26人,建立“少年铁血队”,郭凤岐任三班班长。12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1月,一军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郭凤岐壮烈牺牲。
本溪县第四中学一直保留着将抗联史实作为开学第一课的传统,让学生们铭记14年抗战历史。
“我活着与草木同朽,死了可与古人并存,绝不会投降。”抗日英雄邓铁梅就义前发出的豪言壮语被学生们动情朗诵。
“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抗日英雄李兆麟创作的《露营之歌》被学生们不断传唱。
“抗联的很多故事是孩子们从小听到大的,现在我们把这些党史知识放到课堂上来讲,可以让孩子们更深入系统地学习这段历史,让他们以史为鉴,深刻认知有国才有家,明确自身的责任和担当。”本溪县第四中学党总支书记李刚说。
这次陈列馆重新开馆,学校组织学生排演了抗联舞台剧《白山黑水铸英魂》。李刚说,2017年学校开始组织排练抗联舞台剧,主要由初一、初二的学生参加演出,也是学校将抗联历史融入学生德育教育的活动之一。
本溪县第四中学毗邻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的孩子能就近接受党史知识、爱国主义教育。在陈列馆,学生们看到杨靖宇将军使用过的马刀,抗联战士战斗时吃的草根、树皮样品等藏品,深刻感悟到东北抗日联军爬冰卧雪、坚持抗战的革命精神。
建设红色基因库
近年来,本溪县注重县内抗联文化遗址的发掘和保护,持续征集抗联文物,寻找抗联遗址,扩建杨靖宇纪念馆,整合规划“重走抗联路”路线,打造以抗联为主题的红色文化教育路线。
本溪抗联史实教育基地主任亓冰介绍,“重走抗联路”是一种情景体验式的主题教育活动。2015年,本溪县委、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开始规划、研究路线和活动的开展形式。2016年8月,本溪县成立抗联史实宣传教育中心,正式启动“重走抗联路”主题教育活动,精心设计了4条路线,分别是初心路、鱼水路、战斗路、西征路。
很多学员通过唱抗联歌曲、诵读抗联诗歌、品尝抗联饭菜、寻访抗联遗址等体验,增强了党性修养。
“重走抗联路”的路线上,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一次西征会议遗址是重要一站。
本溪县草河掌镇的汤沟风景区绿树成荫,半山腰上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一次西征会议遗址纪念碑背倚绿树,直指天际,青灰色的碑身正面刻着“第一次西征会议遗址”字样。在纪念碑群下方的山脚下,有一座杨靖宇纪念馆,建成于1994年。
抗日战争期间,杨靖宇在汤沟地区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我们这里有很多与杨靖宇将军相关的遗迹,这块石头就是西征会议前杨靖宇与师以上干部召开会议时坐过的石头。”顺着杨靖宇纪念馆讲解员于腊月的指引,记者看到几块连体褐色磐石卧在汤河岸边,上面用水磨石镶嵌着青铜灌注的“靖宇石”三个大字,四周护栏围绕,内有标志牌,上面写着靖宇石的来历。
1936年5月,杨靖宇来到汤沟,视察和尚帽子根据地,在汤河河畔的岩石上主持召开了军事会议,布置第一师西征,获得摩天岭大捷。为了纪念这次重要的会议,人们把开会时杨靖宇坐过的石头称为“靖宇石”。
1936年6月28日,为策应红军东征,抗联一军政治部主任宋铁岩率领一师主力从本溪县蒲石河(今属凤城)出发,经沙窝沟、大东沟,于当天夜里攻下安奉铁路草河口车站。1936年7月1日,经二道沟黄柏峪、山崴子越过安奉铁路到达朝天贝,然后沿辽阳、岫岩边界向西疾进。日伪军很快发觉抗联西征的意图,调重兵围追堵截。西征部队不得不暂时放弃西征,兵分三路返回本溪根据地。7月15日,途经摩天岭时与日伪军遭遇并交火,歼灭日伪军30余人,这就是著名的摩天岭大捷。西征行动扩大了东北抗日联军的政治影响,鼓舞了群众的抗日热情,在东北抗联战斗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日前,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成功入选2021年度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一期)红色基因库建设试点单位,是中宣部公布的33家试点单位之一,也是全省唯一一家入选的试点单位。红色基因库建设是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作为试点单位将开展红色基因库数据采集,进行红色文化数据标注,加大红色文化产品开发,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实现全国联网,形成全国红色基因库。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宣传弘扬抗联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讲好抗联故事,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红色力量’。”李巍说。
辽宁日报记者 张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