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区观察:东城能否借力优质企业集群发展?

20.05.2014  11:53

  东莞徐记食品有限公司的沙琪玛车间。

  日前,2013年度广东纳税百强企业排行榜公布,东莞有四家企业上榜,除国有垄断的电力、银行企业外,真正参与充分竞争的企业仅东莞徐记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福记”)一家。徐福记连年成为东莞市乃至广东省的纳税大户,既有企业自身的努力,也有政府的大力支持。

  徐记食品坐落在东莞东城。东城是产业重镇,汇集了众多重磅级的优质企业,形成了强劲的综合竞争力。东城是如何培育高税收高效益企业的?尚未形成产业集群的东城的产业模式何去何从?

   徐福记的发展经验

  徐福记是东城产业模式实施优质战略的缩影,其荣誉不仅属于东城的,同时是属于东莞的,其发展的经验、完善的机制、创新的模式都是值得广大企业学习的。

  东城有别于东莞其他专业镇的鲜明特色,由于其地处中心区,其产业模式更趋向于综合性。今年一季度,东城主要经济指标表现不俗,生产总值为731504万元,同比增长7.6%;区本级财政收入59878万元,同比增长23.1%。

  东城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让人振奋,更大的振奋表现在企业身上。扎根东城发展的徐福记连年获得广东省纳税大户,位居2013年广东省纳税百强,成为东莞唯一一家代表制造业的企业。

  厂区总占地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拥有47个大型现代化车间,220条一流自动化生产线,736台尖端的高速包装设备,生产食品款式超1000个,日产能超过1500吨,拥有超过2900个40尺货柜的自动化仓储物流调拨能力,这是徐福记打造的食品王国,其规模之大,产能之高,让人觉得震撼。

  企业要做大,产业要销售得好,确保产品的品质上乘是首要条件。徐福记建立完善的品保体系,5大类产品全部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QS证)。“目前除了金属项目需委外送检,可进行原料、添加剂、产品、自来水、包装材料、燃料油、污水等检测项目达220多个。”徐福记生产部负责人介绍,徐福记拥有的检测中心实验室具备有关国际准则开展检测的技术能力,检测数据得到国际实验室合作组织(ILAC)的各国实验室认可机构之间相互承认。

  该公司是由来自台湾的徐氏四兄弟于1992年在东莞注册创立的一家食品企业。办厂之初,公司年营业额仅600多万元,产品100%出口,且没有自己的品牌。1994年,公司创建“徐福记”品牌,从此走上快速扩张之路,获得连续16年稳居国内糖果行业销售第一的业绩。

  推动技术提升、产业升级,是徐福记保持强大的生产力与市场竞争力的永续动力。徐福记自2000年开始,每年投入销售额的5%左右用于企业研发创新,并不断建立及完善科研机制、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另外坚持产学研合作,大力推动研发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过去5年时间里,徐福记共获得东莞市政府的专项资金资助超过6000万元,已全部投入科研,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品的转型升级和市场占有率。

  入选纳税百强的为何偏偏是徐福记,数量相当的代表“东莞制造”实力的企业,为何止于榜单?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主任、东莞市政府顾问林江对此并不觉得诧异。他说,徐福记以东莞本地作为地区总部,致力于产品研发和市场销售,九十年代就成功在新加坡上市。东莞作为加工制造业中心面临尴尬情况,一方面作为制造业中心,理应累积一批有一定质量和规模的制造业企业,但是事实上却不是如此,另一方面说明东莞的制造业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因此,东莞要把民营经济的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东莞市委党校经济学研究室主任李秋阳表示,徐福记纳税总额这么高,说明传统产业还是有生命力的,产值与收益也是非常高的。徐福记发展好,主要是品牌与市场两个要素,建立自己的品牌,不断占领市场,不断开发新产品。

  “东莞制造”名声在外,诞生了一批高产值高效益的企业,成为了东莞的产业发展支柱。这些优质企业离纳税榜单还有多远距离?

  林江表示,东莞加工制造虽然有些企业的规模也很大,但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不体现在东莞,东莞收入的只是一小部分的加工费,因此就无法产生足够多的税收。瓶颈就在于东莞的加工制造业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要破解难题的话,还是要致力于让加工贸易制造业尽快向先进制造业转变,从贴牌生产尽快向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方向发展。

  与外界过多关注大型企业的发展热度相比,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则认为需要更多关注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及品牌建设。李惠武说,有多少家大型的企业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关键就要形成一个集群。东莞的产业是一个集群,专业镇特色明显。制造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品牌,虽然企业规模不一定很大,但是有品牌可以赚钱。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