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实集团:聚焦城市更新 开启二次创业

28.06.2018  16:12

■6月21日,全市产业招商大会上,东实集团参与的两个城市更新项目现场签约 记者 郑琳东 摄

东莞时间网讯 瘦身健体、结构优化、业务聚焦、轻装上阵。”东莞实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波用了十六个字,来概括公司改革前后的变化。

和其他国企合并、重组不同,东实集团在此轮国企改革中,体现了“刀刃向内”的担当:将轨道交通、科技金融等业务板块,按资产同质、经营同类、产业关联的原则剥离注入到其他国企。改革后,东实从一个多元化的“混编舰队”,演变成一个具备核心战斗力的“航母作战群”。

面对城市品质提升的大局,借着国企改革重组的东风,东实集团上下喊出“二次创业”的新口号,踏上干事创业的新征程,豪情与干劲被彻底点燃。今年上半年,东实步伐明显加快,城市更新、人才安居、环保产业等业务板块捷报频传。在与这座城市的同频共振中,东实集团正抢抓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新机遇。

做减法

瘦身健体 轻装上阵

东实集团的改革,首先是做“减法”。

资产规模减小了。注册资金从原先的约131亿元减少到约54亿,总资产和净资产也只有原来的1/3左右,下属公司数量也减少了10家。

问题是,截至2017年,东实集团的营业收入、净利润连续三年保持了20%以上的高速增长。为何要大动干戈做“减法”?

原先东实整体发展势头很好,但涉足业务领域庞杂,内部联动性不强,管理压力很大,所以重组很有必要。”对这次“刀刃向内”的重组整合,刘波早有预期与准备。

2012年,为了给轨道交通建设筹集资金,东实集团作为地方投融资平台成立。其后,为了增强东实集团的融资能力,市政府先后向东实集团注入大量的市属国有资产。为完成融资使命、提升自我造血能力,东实一方面用心经营管理划拨的国有资产,另一方面敏锐地抓住了科技金融、环保等方面的市场先机,形成了“以轨道交通建设运营为核心,以土地开发和产业投资为主攻方向,以城市综合运营、科技金融、环保产业、公共服务为主营业务”的“124”战略格局。

业务板块越来越多,摊子越来越大。且很多业务都处于培育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刘波称,近几年,公司高管层往往分身乏术,工作时间要精确到每一分钟,部分下属公司的工作会议,只能放到午餐时间边吃边开。

此轮国企重组整合,就是要解决市属国企存在的功能定位不够明晰、主业主项不够突出、业务资源不够集中等问题。于是,东实集团旗下轨道交通等多家涉足交通业务的公司,被合并到市交投集团;属于科技金融领域的,则重组成为层次更高的科技创新金融集团。

做加法

聚焦主业 成效初显

修剪枝桠,是为了让主干更挺拔;收拢五指,是为了让出拳更有力。东实集团的瘦身做起“加法”,则是为了瞄准城市更新等主业,举全集团之力将其做优、做专、做强。

按照新定位,东实集团要打造成为以城市更新开发建设为主业的专业化投资运营主体。这一调整,既是市委市政府对东莞城市发展内在需求的回应,也让东实能将更多的资源配置,投入到城市更新这一兼具战略意义和市场潜力的业务领域。

改革的效果是明显的。重组后,集团加大了城市更新领域的政策研究、项目拓展、人员配置、业务培训,今年上半年捷报频传:在近日全市产业招商大会上集中签约的29个重特大项目中,其中麻涌土地整备合作开发、南城智慧新城合作开发两个体量颇大的项目由东实参与。此外,东实还获市政府批复同意,以1.5级开发模式,实施鳒鱼洲工业遗存保护和活化利用项目;在万江、南城、洪梅、黄江、石龙等地筹划多个项目。

成效为何如此显著?拥有丰富城投和土地开发经验的刘波解释,城市更新改造是一个专业性、政策性极强的领域,项目时间跨度长、资金成本高、沟通协调难度大,在原来的模式下,集团很难有更多的资源和时间精力投入其中。“现在重要项目都有一把手挂帅亲自协调推进,大量中基层骨干员工全身心投入。”刘波介绍。

当前,东莞城市发展面临土地桎梏,存量土地开发进入新时代。“东实聚焦城市更新业务,既满足了东莞城市发展需求,又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我们将充分发挥国企优势,牵头组建东莞市城市更新基金,搭建开放式的资金参与平台,推动形成市属国有资本控股、多元股权混合的土地整备开发新格局;同时整合自身在土地开发、TID开发、建筑施工等方面的优势,扎实推进城市更新项目。”谈起公司发展前景,刘波信心满满。他举例子说:“以前要费尽心思去‘挖人’,现在一些行业内数一数二的上市公司的人才会主动给我们投简历。一问原因,他们觉得在东莞,主业聚焦后的东实更有发展空间。

做乘法

激情勃发 管理提升

一减一加之外,改革重组也带来了乘数效应。这种效应,来自于改革中员工的创业激情被充分激发,企业的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起初,面对集团大瘦身,尤其是短期内资产规模较大幅度减少,部分员工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感到担忧和迷茫。但很快,这种情绪便烟消云散。

刘波介绍,市委市政府、市国资委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对国企改革重组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科学性进行反复论证,集团迅速将有关精神向员工传达,以便员工更好地理解并接受改革。同时,该公司打造了“董思荟”等活动,定期组织集团高管与基层员工面对面交流,向员工介绍集团的各项发展举措,倾听员工心声。

通过盘点公司已经和即将启动的项目,大家感觉非常振奋。”刘波说,“现在公司上下,不仅没有担忧和迷茫,而且充满了‘二次创业’的激情和干劲!

此外,东实集团还通过“人才下沉一线,激励倾斜一线”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全力支持主营业务发展。譬如,扩充了部分重点下属公司的岗位编制,调整了下属公司薪酬激励办法,同时拿出部分岗位实行内部竞聘,员工的积极性被进一步调动起来。

以改革重组为契机,东实还全面梳理了内部组织架构、业务审批流程、下属企业管控制度等,围绕各领域的问题,逐步进行调整和优化。

改革,说到底要处理好‘人’与‘事’的关系。东实一直以来注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接下来东实将更加注重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提升,做到项目推进与管理提升一起抓,业务发展与人才培养一起抓,阶段性目标与战略性任务一起抓。”刘波称。这也正契合此轮国企改革的初衷之一:以推进市属国有企业重组整合为切入点,助推其开展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等各项改革工作。

延伸阅读

补齐人才、环保短板 提升服务城市能力

此轮国企改革,初衷是推动市属国有资本向基础性、公共性等关键领域集中,更好地发挥其战略引领作用和服务城市功能。为此,东实集团还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在人才安居、环保等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领域,承担了一批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的重大项目建设、产业或园区开发运营,从产、城、人等多个领域全力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有些担子如果我们国企不去挑起,那就没人去挑;另一方面,我们当时判断环保是一个蓝海市场,也是国内各地的城投公司转型发展的方向之一。”回忆起东实涉足固废处理等环保项目的起因,刘波这样说道。

从2014年起,东实集团精准研判,提前布局。目前,投资7.4亿元的麻涌环保热电厂生活垃圾焚烧项目、投资1.78亿元的热电厂餐厨垃圾处理项目等都已开始运营,实现了“填补空白”或者“市内首个”的突破。而与谢岗镇等单位联合启动的东南部卫生填埋项目建设,以及即将启动的海心沙资源环境综合利用中心项目,作为我市重要的环保补短板项目,被寄予厚望。

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人才安居,才能乐业。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东实集团组建成立了具有东莞特色、兼顾公共性和营利性的人才住房运营机构——东莞市安居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负责我市除松山湖(生态园)外的人才住房筹集、配给和运营工作。安居公司自成立以来,广泛搜寻各类闲置物业,进行有效的盘活整改,已完成人才房改造项目1宗,开业当天即被预订一空;启动项目5宗,计划于今年共向社会提供1000套租赁型青年人才公寓,有力地改善我市人才住房品质,提升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记者 黄锐/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