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小洋楼的红砖产自哪?

20.06.2017  16:25

广州东山的龟岗、曙前路、新河浦一带,20世纪初,达官贵人、华侨富商在这里建起了许多中西合璧、绿瓦红墙的小洋楼。这些小洋楼虽历经沧桑,至今依然漂亮如新,风姿不减,成为广州一道亮丽的历史记忆。


新河浦老洋楼。

东山小洋楼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是它们的外墙——那些不加任何涂料的红砖清水墙。这些红砖虽然经历了近百年历史风雨的冲刷,但仍色泽光亮、条块清楚、不损不破,质量之好让人惊叹。那么,这些优质红砖都产自哪里呢?它们就出产自广州黄埔区东部的南岗。


东山老洋房。广报记者骆昌威 摄

当年,南岗有三件东西最为有名:南岗墟(广州东部四大名墟之一)、无渣片糖和红砖。

南岗墟的南面,是南岗头,大名鼎鼎的南岗红砖就生产于此。南岗红砖质地坚硬,色泽光亮富于油质感,深受用户喜爱。南岗红砖之质优,原因在于:

一是用于烧砖的泥质优良。南岗头原是珠江与东江交汇处的一个小岛,香蕉种植是这里重要的产业。为提高香蕉的产量,农民常把江里的淤泥戽入田内当作肥料。

一段时间过后,当淤泥的肥力被香蕉消耗得差不多时,农民就把旧泥挖起,戽入新江泥。那些被挖起的旧泥,就用船运到附近的砖窑用于烧砖。烧出的砖块自然结实细密。

二是烧砖用的燃料独特。当时烧砖用的燃料均是选用火头大、含油多的松尾(松树的枝头枝尾)、杉牌(杉木皮和枯枝)、岗草等晒干植物。在烧制过程中,植物的油质渗入砖中,砖便显得油光滑亮。

南岗位于广东水路交通的要津,东江、西江、北江上游山区的植物燃料,可以通过水路很方便地运达南岗。


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老洋楼。广报记者廖雪明 摄

历史回顾:南岗红砖生意火爆

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人在香港建埠,葡萄牙人在澳门拓展,建材需求量大增,优质的南岗红砖自然成了抢手货。

南岗红砖除了供应广州、中山、台山、开平等地外,还大量销到香港和澳门。当时香港建造著名的中银大厦,就专门订购南岗红砖作为建材。那时的南岗人,出产的红砖均用统一标记——“三角唛”。

1938年日军入侵广州前,是南岗红砖产生的兴盛期,砖厂有十多家,砖窑二十多座,较有规模的砖厂有永丰、泰和、四和、永裕隆、永兴隆、永利隆等。

当时,每座砖窑一次可烧砖14万块,烧一窑砖需连续11天不熄火,然后冷却4天,砖才可出窑。出窑后的红砖,每块重4.9斤(司马秤),沉于水中吸足水分后再称,重量达到6.3斤方为合格,达不到则被淘汰,质量要求极高。

由于南岗红砖供不应求,砖厂生意兴隆,工人收入也高。按当时的货币计,南岗墟商店的掌柜,月收入一般为10多元,而砖厂掌控砖窑火候的师傅月收入近百元、长工月收入四五十元、散工每日两元。

1949年后,东江修筑堤坝,南岗的农民不再挖江泥了,砖厂便从东莞麻涌运来蕉基泥,从清远运来黏土,从石龙运来红泥,三土合一烧制红砖,这时的南岗红砖,质量就更好了。

后来,南岗砖厂逐渐式微,南岗红砖遂成人们记忆中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