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三获“全国文明城市” “大数据”告诉你“不一样的东莞”

02.04.2015  12:20

  香市小学里的新莞人子女参加学校香韵少年宫开办的舞蹈班。南方日报记者 胡国球

  第三度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东莞,再一次吸引了外界的众多目光。

  东莞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曾几何时,“血汗工厂”、“文化沙漠”等说法,让东莞人觉得“很委屈”。最近,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东莞又因去年部分娱乐场所“涉黄”整治而再惹争议。

  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不同的东莞。一年多前,东莞发布的城市形象宣传短片《Hello,东莞》,让很多人惊叹“很有国际大都市范儿”。对于外界而言,东莞只是一座城;但对于东莞市民而言,这里是他们的家园。个中味道,他们最能感知和体味。近日,南方日报记者走读东莞,通过从生态、文化、创新等方面的“大数据”,重新发现“不一样的东莞”。

  生态东莞

  每2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公园

  东莞的森林覆盖率目前已达到了37.4%,拥有十大森林公园、五大自然保护区、13个湿地公园、1071个公园和广场以及923.5公里绿道。按照东莞2460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换算,东莞平均每2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公园或广场,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6平方米。

  东莞总面积340.25平方公里的十大森林公园全部免费对外开放后,每年来这里的游客更是从最初的几百万人次,增加到1500万人次,仅2015年春节期间就接待游客103万人次。

  案例

  水乡美景重现 引来白鹭成群

  “水乡生态场景又重现了。”阳春三月,曾在东莞奋斗多年的老朱带着妻女,回到东莞麻涌镇的华阳湖湿地公园度假。这里曾是鱼米之乡,因工业发展一度被严重污染。经过整治,这里引来白鹭、白鹤到河边歇脚,孩童寻觅田螺、蚬、小虾、小鱼……

  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属于东江北干流和南支流流经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后来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废水、废气的排放量占全市的60%。2012年开始,东莞市把整个片区列为示范点和试点,积极探索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东莞坚持多举并行,实施重大招商项目统筹布局,严控土地无序开发利用;对水、土壤、大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等进行综合治理,坚决清退高污染生产环节,还原水乡优美自然风光。

  文化东莞

  去年购书量排全国城市前十

  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新潮介绍,当当网大数据显示,东莞2014年购书量470多万册,挤进全国非直辖城市榜单前十。2014年东莞图书馆总分馆流通人次达713万,外借册次396.1万,东莞市图书馆年借阅量排名广东省地级市之首,仅次于广州、深圳之后。

  全市的20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从不沉睡,每天不间断地迎着来来往往勤奋阅读的市民。其中,面积680多平方米、藏书4万多册的东莞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新装修后受到市民的欢迎,春节的10天假期时间里,就收获了4万多人次,被借走了1万多册图书。

  此外,2014年东莞电影票房达3.55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44%,居全省第三、地级市第一。东莞实现了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公共图书室、公共电子阅览室、文体广场全覆盖;健身场地和设备配备达标率达到100%;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670平方米。

  案例

  地产精英辞职创办少儿读书公益机构

  去年初,吉林大学文学硕士孙相宁毅然从一家地产公司离职,注册成立了一家非盈利民间组织“春田公益服务中心”,辅导少儿的阅读和写作。

  孙相宁说,从2004年打造“图书馆之城”开始,东莞系统推进“全民阅读”工程,逐渐形成了浓厚的城市阅读氛围。但是很多家长不知道从何入手来引导小孩子读书。因此,她创办少儿读书公益服务机构,希望引导小孩学会阅读、享受阅读和写好作文,引导家长一起阅读,营造更浓郁的读书氛围。住在东泰花园的一名母亲平时太忙,没有时间陪读,偶然让小孩参加了孙相宁的读书分享会,意外地发现小孩浓厚的读书兴趣和灵性,感到惊喜和感激。

  创新东莞

  755家高新企业领跑全省地市

  “东莞制造”的实力远远被外界所低估。2014年东莞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755家,居全省地级市首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7.6%,对全市出口增长贡献率为47.3%。2014年,东莞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预计达到2.25%,连续六年快速提升;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居全省第四、第三位。

  全市引进22个省级创新科研团队和8个市级创新科研团队,组建31个省部产学研示范基地、10个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21个省级以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周成为国家级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为东莞广泛集聚创新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案例

  六成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

  “东莞制造”还在靠“人海战术”?仍是贴牌代工低端产品?去年以来,东莞全面启动“机器换人”计划,目前全市已有六成工业企业陆续开展“机器换人”。3月24日,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在东莞揭牌,为东莞机器人产业发展抢占了先机。

  这些都颠覆了外界对东莞的传统印象。据悉,东莞将出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1+N”系列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引导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改造,并以“机器换人”、“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为抓手,力推“东莞制造”转型升级。

  爱心东莞

  548名“东莞好人

  成为城市名片

  2014年,东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好人推选和褒奖力度,共有117人获评“东莞好人”,其中东莞户籍占71.8%,非东莞户籍占28.2%。

  3年来,全市累计评选发布“东莞道德模范”、“东莞好人”、“最美人物”超过630人,其中“东莞好人”548名,17人荣获全国、全省道德模范(好人)称号。

  案例

  夫妻车祸身亡 捐器官救10人

  今年1月23日晚10时,在东莞工作的湖南籍打工者周作堂骑单车载着妻子,在返回出租屋途中遭遇车祸,妻子蒙桂凤当场昏迷。送院后不久,周作堂也倒下了。夫妻脑部均受到严重创伤。在得知抢救无望后,家属决定捐献两人器官。

  他们的善举延续了6个人的生命,让4人重见光明。据广东省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协调员表示,夫妻双双捐献器官,这在全国属于首例。夫妇俩去世后,他们陷入窘境的家庭也引发东莞全城的爱心接力,社会各界倾力助其小儿子治病。

  融合东莞

  约436万市外户籍

  人口享受医保

  截至2014年年底,东莞全市医保参保人约615万多,其中市外户籍约436万多,占比超过70%。

  在教育方面,全市中小学、幼儿园非本市户籍学生有1008994人,比上年增加56305人。义务教育阶段非本市户籍学生在公办学校就读共163378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在校生总数的51.93%。非本市户籍普通高中学生17370人,中职(含技工学校)学生43334人,幼儿园幼儿230591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东莞接受义务教育的随迁子女超过了70万人,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第二,超过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仅次于深圳。

  案例

  外来工子女低门槛入读公办学校

  3月23日,东城一家电子企业的员工刘勇带齐资料,来到东城新莞人服务中心递交申请材料。他是来帮儿子刘瑾瑜申请花园小学的公办学位,争取获得公办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

  1998年他就来到东莞打工,2006年进入现在的电子厂工作,劳动合同、社保等资料很齐全。所以,他把计划生育表寄回老家四川绵阳办理,再把表格快递回来,便很快就准备好积分入学的申请材料。他颇有信心地说,今年积分入学的手续简化了很多,门槛也下降了,特别是计划生育不再扣分,只要符合政策的新莞人子女,就可以申请积分入学。“计划生育已经有100分了,再加上社保、工作年限的积分,预计分数也不会太低,儿子上不到花园小学,也有很大希望上东莞的公办小学。

  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

  东莞像一个活力

  绽放的年轻人

  东莞三度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是上级精心指导和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要说秘诀,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在“两个文明”建设中长期坚持“扬长克难”。

  在“扬长”上,我们发挥东莞发展基础比较扎实,改革先行先试,创文持续蝉联等三个优势,走出了一条多元包容、城乡一体的特色创建之路。在“克难”上,东莞人口严重倒挂,加上特殊的行政架构,导致社会管理事务多、任务重、人手少。但我们坚持把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作为创建重点,攻坚克难。

  过去三年对东莞而言充满挑战,经济转型难题多,社会管理任务重,文明创建较以往需要做的工作更多、压力更大,但我始终认为,创文的最终目的是让生活在东莞的老百姓更加满意、更加幸福。文明创建不是为了牌子,而是为了群众,既要动员发动群众参与,也要让他们感受到创文带来的城市红利。如果创文牌子到手了,一些措施就停滞不前,群众参与创文了,却感受不到红利,这样的文明城市也是难以持续的。我认为,文明城市不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城市,关键是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在近年的文明城市指标测评中,我们很多指标都位居前列。这说明我们创文是得到群众理解、信任、拥护和支持的。对于文明城市这块牌子,我们有底气。

  如果要把东莞比作一个人,我认为东莞是一个怀抱梦想、富有激情、充满活力、敢想敢干、不断进步的年轻人。东莞的城市宣传口号是“每天绽放新精彩”,东莞城市形象的核心价值是“活力”,她最独特的魅力就是活力绽放。同样,作为一个年轻人,东莞虽然富有活力、冲劲十足,但也有不成熟的地方,缺乏积淀和经验,但我们一直在不断地开拓进取、完善自我。我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东莞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站在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新起点上,我们将以更高的标准、更新的举措、更实的作风,力争“四连冠”。一是全力建设富强文明的现代城市。二是全力建设宜居宜商的优美城市。三是全力建设公平正义的法治城市。

  我经常说,东莞提供了新莞人创业生活的平台,新莞人为这座城市带来了财富和发展,新老莞人要相互感恩。不管是新莞人还是老莞人,都是东莞人,都是“东莞居民”。文明城市的惠民福祉要覆盖全体“东莞居民”。过去农村是“熟人社会”,在东莞由于人口流动性大,社区是“陌生人社会”。我们部署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推动社区自治,把“陌生人”变成“熟人”,把创文落到社区。我们将加大基层公共服务投入和均等化,推动新老莞人融合。这就像杂交水稻一样,城市基因会越来越好。(辛均庆 段思午 吴少敏 南小渭 肖开润)